安徽濉溪:“織”出富民新產業

提到安徽濉溪的產業布局,大家總繞不過鋁產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作為當地逐夢“百億產業集群”的“兩駕馬車”,近年來這兩大產業發展態勢迅猛,吸引不少優質企業紛至沓來。
然而,在濉溪的產業版圖中,另一匹“黑馬”正悄然蓄勢——紡織產業以“潤物無聲”的姿態加速崛起,憑借全產業鏈布局和精准政策賦能,正向百億級目標邁進,成為皖北地區產業升級中不可忽視的潛力股。
從歷史脈絡看,濉溪紡織產業並非“橫空出世”。其發軔於解放初期的小手工作坊,以傳統棉紡、家紡為主,2000年后,華孚時尚、益絨紗線、新興皇苑制衣等龍頭企業入駐后開啟規模化擴張,引入現代化生產線,推動服裝加工、面料生產等細分領域快速發展,強化了產業鏈協同效應。
與鋁產業的“硬核”屬性不同,紡織產業更像一條“柔韌紐帶”,既承載著淮海經濟圈傳統制造業的基因,又通過聚焦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通過自動化裁剪、節水印染技術等智能設備升級和產學研合作,開始從“勞動密集”向“科技賦能”蛻變。
莎特針織有限公司紡織車間。 張明菊攝
日前,走進位於濉溪縣劉橋鎮楊庄村的莎特針織有限公司,工廠車間內數十台紡織機器轟轟作響,工人們手法熟練地操作著機械。
2023年12月初,該公司與楊庄村經過洽談達成合作意向。隨后,村裡提供廠房用地,並迅速完成建設。2024年4月企業試投產,7月已經實現穩定生產。
“莎特針織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魚鱗布、滌錦布等紡織品,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目前每月可生產布310噸、紗線90噸、清潔布1500箱,銷售收入1700萬元左右,全年可為村集體帶來40萬元的股份收益。”楊庄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得益於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集聚濉溪,當地紡織產業依托濉溪經濟開發區、百善農業示范區,已形成“紡紗-織造-印染-成衣”全鏈條布局,涵蓋棉紡、化纖、工裝面料、家居紡織品等品類,並形成全鏈條布局,涵蓋多品類,聚焦全產業鏈建設,爭創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當然,這種低調發展的背后,是政府與市場的雙重發力。
“依托農業強縣棉花、絲綢等天然紡織原料優勢,疊加煤炭基地煤基烴、烴全鏈條自主生產能力,形成‘天然纖維+合成纖維’雙鏈協同的紡織產業布局。”濉溪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域內聚集規上紡織服裝企業39家,貫通紗線、面料、印染、服裝、家紡紡織服裝領域,濉溪縣具有紗線染色生產能力2000噸/年。
淮海經濟圈紡織產業推介會上舉行簽約儀式。 人民網 呂歡歡攝
為推動紡織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濉溪縣設立“紡織產業服務專班”,推行業主、中介、要素保障、行政審批多方聯動的“集成化代辦”模式,從簽約到投產全程護航,打造淮海經濟圈“投資高地”。
同時,平台公司可提供基金投資、融資租賃、擔保、“過橋”等多種金融服務,入駐項目還可疊加享受產業扶持政策。
就在日前召開的淮海經濟圈紡織產業推介會上,10個簽約項目總投資達29.9億元,印証了資本對這片土地的認可。
更值得關注的是,濉溪正以“爭創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為目標,通過電商直播基地建設、文產融合創新等路徑,依托淮海壹號電商直播基地,加快乾隆湖直播電商基地建設,開展直播電商銷售,拓寬銷售渠道,以電商打通全渠道生態,將“一根紗線”延伸至品牌化、國際化的新賽道。
正如濉溪縣第10期“棒棒茶會”暨紡織家居類企業家座談會上相關負責人所言,“紡織產業不是簡單的‘織布賣布’,而是串聯起創新鏈、人才鏈與市場鏈的生態工程,大家要積極發展壯大紡織產業,努力打造全產業鏈紡織新格局,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向‘高’而攀,產業發展向‘優’而進,民生福祉向‘實’而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