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固鎮:“望天田”變身“科技田” 種植戶玩轉“智慧農業”

細雨連綿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將至。“谷雨”意味著一年中的“黃金農管”時段即將到來。這兩天,安徽省固鎮縣楊廟鎮任湖村種糧大戶任啟良總是站在田埂上,時刻盯著手機屏幕上的土壤墒情數據。
地下10厘米的水分含量21.03%、地下80厘米水分含量28.03%、蒸發蒸騰預測41.81mm……“以前種田全憑經驗,現在掃一掃田邊機器上的二維碼,土壤的墒情數據一目了然,我們播種澆水心裡也有數了。”任啟良口中所說的“機器”是固鎮縣依托農業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平台建設的土壤墒情監測點,每個檢測設備覆蓋10萬畝土地,每個農戶都可以通過掃碼獲得土壤的“一手情報”。
“我們在全縣范圍內陸續建設土壤墒情監測點和農作物病虫害綜合防治測報站,可以提升防災減災實時監測和預警預報能力,幫助農業部門更好地掌握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發生趨勢。”固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喬洪生介紹。
固鎮縣是全國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縣和2024—2025年小麥“三新”技術集成示范縣,豐收豐產固鎮有“糧”方,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種子”早在春天便被精准播下。
在任啟良的倉庫棚中,一排停放的新型氣吹式小麥精量播種機和指甲玉米播種機。這些農機將北斗導航、電腦控制等技術集合應用在播種作業中,改變了傳統種植行距不均、密度失控的困局。
“以前播種全靠人在后面盯著看,如今依靠新型機器下方的攝像頭,一旦發生漏播的情況機器就會自動報警,不會出現缺苗斷壟、‘大小苗’的現象。”在保証播種質量之外,任啟良還算了一筆經濟賬:“每斤小麥種子3塊1毛錢,而每畝地能節省種子13斤左右,一畝地光種子錢就省了40多元。”
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固鎮縣南圩村的1500畝小麥也用上了農業“新把式”——水肥一體化智能滴灌設備。縱橫交錯的滴灌管網如毛細血管般布滿田間,精准地將水分和養分輸送到作物根部。
“滴灌技術是農業生產中的‘節水先鋒’,它不僅可以降低種植成本,還能夠提升作物產量。”固鎮縣楊廟供銷合作社副主任孫偉介紹,眼前的這些設備可以在1小時之內讓麥田“喝”上1.2噸的解渴水。
孫偉輕點手機,水肥混合液就能通過智能滴灌系統直達小麥根部,這套系統能綜合節水60%左右,節省近一半的肥料使用量。“什麼時候澆、澆多少水……都可以通過手機隔空控制,系統還可以自動識別水壓的變化,保証滴灌按質按量供水。”孫偉的話語道出了新時代農業在科技賦能下的自信與自豪。
從“憑經驗”到“看數據”,從靠天吃飯到科技增收,固鎮書寫出“藏糧於技”的答卷,在高質量發展的田野上,不斷涌現出更多智慧創新的金色碩果。(尤靖文 凌義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