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五河:流淌的鄉音 傳承的歌謠

2025年04月29日10:18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淮河之畔的五河縣,水網密布,土地滋養著獨特的文化。世代流傳的五河民歌,是當地一種朴實而動人的歌聲。它不是宏大的交響,而是田埂上、河網間的自然哼唱,是鄰裡鄉親口耳相傳的生活旋律。源自生活的五河民歌,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淮河文化中一抹亮色。

五河,地處南北之間。當地人性格裡既有北方的爽直,也帶著南方的溫和。五河民歌恰是這種性情的流露。聽其旋律,有時平穩抒情,像微波蕩漾的河水,尤其在那些唱愛情的小調裡,尾音短短拖長,韻味悠長﹔有時又帶著點“侉腔侉調”的勁兒,剛柔並濟,毫不矯揉造作。

當地歌謠種類不少,勞動號子、秧歌、小調、山歌、兒歌,林林總總,初步統計有180多首。其中,小調數量最多,也最有地方味道。唱法靈活,一人清唱,兩人對唱,或者邊說邊唱,形式多樣,講述的都是身邊事、心裡話。

翻開舊時縣志,五河民歌的印記隨處可見。明代天順年間已有記載,清代續修的志書裡也寫到:年關將近,“小兒打腰鼓唱山歌,來往各村”﹔祭祀掃墓時,“百戲競作,舉國若狂,歌舞燈採”。當地的“五河八景”,亦有四景與歌聲相關——“南浦漁歌”“北原牧唱”“東溝漁唱”“西壩農歌”。歌聲,早已融入了地域的日常風景。

五河民歌何以獨特?地理位置是關鍵因素。這裡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的交匯點。歷史上的兵家必爭和明初的大規模移民,讓不同的文化基因在此碰撞、融合。五河民歌就在這種交融中汲取養分,逐漸形成了自身面貌,並通過四通八達的水路傳向遠方。

時代變遷,民歌內容亦隨之演進。革命年代,天井老區的人們唱起《抗戰走上新階段》,歌聲是號角。新中國成立后,為宣傳新婚姻法,老藝人霍錦堂編排的對唱,后經整理加工,成為今天廣為流傳的《摘石榴》。《摘石榴》節奏不疾不徐,旋律起伏有致,充分展現了五河小調的特點,還曾獲得國際民歌節金獎。

為了守護好這份鄉音,五河縣持續努力。從政府工作報告的關注,到文化部門的搜集整理,再到《五河民歌選》的出版和數據庫的建立,點滴積累,從未間斷。從2007年開始,五河民歌會已成功舉辦九屆,第十屆也正在籌備之中。

舞台日益寬廣。五河民歌手的身影出現在全國、全省的各類民歌賽事上,屢獲佳績。表演形式不斷創新,《摘石榴》被編排成多人表演唱,《俺是淮河小鐵匠》則將民歌元素融入民間舞蹈。中央電視台三次來訪,年輕歌手兩次登上《民歌·中國》欄目。五河民歌,已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傳承的關鍵在於人。五河現有國家、省、市、縣四級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梯隊。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五河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薛勝友成功入選。薛勝友自幼受民歌熏陶,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習、傳唱、創新,他的入選為五河民歌的傳承增添了新的力量。

為讓歌聲代代相傳,五河縣正推動民歌走進校園、機關和社區。尤其注重“從娃娃抓起”,編寫《五河民歌鄉土教材》,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學唱家鄉的歌謠。新建的縣文化館內,專門開辟了寬敞的非遺展廳,讓人們能看、能聽、還能現場感受五河民歌的魅力。

作為淮河岸邊的歌謠,五河民歌既是歷史的回響,也是鮮活的當下。未來,隻要用心呵護,悉心澆灌,這份質朴的藝術之花,定會在時光中綻放出更動人的光彩。(王立春 沈珺)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