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聚寶盆”變身“強引擎”

合肥大科學裝置催生眾多行業領先科創成果

2025年04月29日08:1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4月27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專項活動——大科學裝置衍生成果路演對接活動在安徽創新館舉行,由大科學裝置孵化培育的企業攜帶眾多行業領先的創新成果集中亮相。作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成為合肥科技創新的“聚寶盆”,不僅支撐著前沿基礎研究的突破,更成為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強大引擎。

  那麼,如何挖掘大科學裝置產出的前沿科技成果,並充分激活其價值呢?合肥以系統性思維構建起全鏈條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通過主動發掘、人才賦能、資本助力、場景牽引等舉措,推進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讓科創“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成果轉化的首要任務,是要去“聚寶盆”裡“尋寶”,挖掘有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合肥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開展科技成果發掘工作。“以前,我們的科研成果就像被關在實驗室裡的‘寶貝’,不知道怎麼走向市場。”中科焓能(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張偉介紹,在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的幫助下,作為科研人員的他,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識產權賦權轉化和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成立了公司,專注於氫能產業核心原材料催化劑、膜電極和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目前部分產品已經實現產業化。

  解決了“找得到”的問題,“誰來轉化”成為關鍵。合肥深知,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人才。為此,合肥積極打造專業化人才服務隊伍,建設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將科技產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國際合作交流等工作進行體系化推進,已培養出約1100名“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五懂”學員。同時,依托安徽創新館,在當地培養了約1500名技術經理人。

  “過去科學家不懂市場,企業看不懂技術,現在有了專業人才穿針引線,成果轉化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專業人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成為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讓大科學裝置的“技術語言”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市場語言”。

  資金是成果轉化的“血液”,而全周期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合肥打造“基金叢林”生態,從種子基金的“育苗”到產業基金的“壯苗”,覆蓋企業從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全生命周期。通過創新“撥轉股、股轉債”模式,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形成高效聯動,目前已完成1.9億元股權投資,撬動近10億元社會資本注入。與此同時,依托“科大硅谷”啟動的36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中試放大等“一站式”服務,進一步降低轉化成本、縮短產業化周期,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更加順暢。

  技術落地還需要應用場景的“土壤”。合肥成立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公司”,通過“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常態化開展科技型企業場景服務全流程對接。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技術,在場景創新公司的助力下,其全球首創的太赫茲光主動成像安檢設備如今已在合肥軌道交通5號線“上崗”使用,守護市民出行安全。

  如今,合肥已布局13個大科學裝置,累計衍生200余項科技成果,孵化近50家科技型企業,聚變能源、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面向未來,合肥並未止步。合肥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發力,推動大科學裝置與企業深化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高效對接,同時強化與滬蘇浙、長江經濟帶其他省份城市等合作交流,提升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水平,奮力打造大科學裝置開放合作生態樣板。(記者 劉靜文)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