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創新推動人才工作縱深發展——
“智”有力,激活民營經濟“一池春水”

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滁州,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近七成的稅收、超八成的就業、超九成的上市公司和規上工業企業,已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
如何幫助民營企業甩開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掣肘,為民營企業破除人才工作發展壁壘,以“人才興”賦能“產業強”,更好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滁州市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緊扣民營經濟發展需求,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通過“人才鏈”提升“產業鏈”,以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推動服務模式、評價體系、培養路徑全方位變革,實現引進高端人才、聚集創新團隊、帶動新興產業、激活產才共興“一池春水”,推動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據統計,近3年來,全市為民營企業新引進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1400余名、大學生9萬余名,滁州的人才資源總量已突破90萬。
服務“送上門”,精准破解發展痛點
“剛入職時對政策一無所知,政府主動上門輔導,幫我們申請了130萬元補貼。”安徽立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毛祖攀博士說。滁州為高層次人才定制“政策禮包”,通過“一企一專員”精准推送惠才惠企政策。
人才興,則產業興。
推動民營企業提檔升級發展,高技能人才至關重要。滁州市以“滿天星人才計劃”為統領,構建高層次人才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18條等專項政策為支撐的“1+N”政策體系。
為推動政策紅利及時、精准、充分落地,滁州市編印《人才政策一本通》,歸集政策“干貨”100條,明確辦理機構、申報流程,通過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人才“三送三問三幫扶”活動、“進園入企”政策大宣講等,把政策送上門。
政策承諾兌現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更需政務服務高效便利、公平公正。滁州堅持擦亮“亭滿意”營商環境,持續在政務服務上做好減法文章。
申報材料多、兌現周期長,來滁就業創業的人才體驗感不佳,如何破解?
滁州市依托數字人才平台,全面深化人才政策兌現“四即四享”改革,即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審定即享、評定即享、議定即享”,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助力民營企業引才留才提速提效。改革以來,累計兌現獎補1100余筆1億余元,政策由原來的每年集中申報改為隨時申報,兌現周期縮短至3天到7天。
人才“企業定”,全面激發創新活力
2023年3月,安徽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正輝成為全市首個通過“按薪定才”獲評滁州C類人才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企業人才由企業“做主”的做法,在滁州各地已成為身邊的實踐。
過去,人才的認定和評價都是由企業推薦、縣市選拔,最終“專家評審說了算”,一些用人單位面臨著需要的人進不來、進來的人用不上的痛點。
讓人才界定,由企業說了算,避免“一張卷子考所有人”,有助於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精准性,不斷激發企業人才發展活力。
破解難題,滁州市將人才評價的自主權交給用人主體,招什麼人、讓誰享受政策,由用人單位自己說了算。全市71家企業備案為自主評價機構,開展技能人才等級認定。支持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高校等開設“冠名班”“訂單班”,鼓勵企業參與涉企人才政策制定,將企業家意見建議作為條款制定和落實效果的重要依據。
滁州市不斷創新人才評價方式,將薪酬待遇、獲得投資額度、擔任企業職務、納稅額等作為企業人才層次認定和待遇兌現的依據,實行“按薪定才”。市重點企業年薪50萬元以上的產業人才,可直接認定為相應層級高層次人才,全市已有27人通過“按薪定才”的方式,獲評享受滁州市高層次人才政策。
2024年4月,安徽賽時達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丁國亮通過“按薪定才”的方式被認定為滁州市D類人才,目前,其開發攻克高端高色域數位屏模組項目,填補了國內量子點技術在背光顯示模組批量商業應用的市場空白。
與此同時,為了助力民營企業更好更快發展,滁州還鼓勵企業高薪招才,對企業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按照人才年薪比例,給予企業最高50萬元補貼。2024年,全市發放“按薪補才”補貼260余萬元。
盤活“育才鏈”,產教融合共育英才
產業與人才的相互賦能,是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但人才不僅要“引”,更要“育”。
“過去,政府帶著我們到外地高校招引人才,雖然花費了大量精力,但不少人才因為對滁州不熟悉,導致招聘成功率不高。”滁州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HR吳士艷說,“現在我們與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先進光伏現代產業學院項目,實現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的精准對接,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讓人才培養的標尺對准產業發展的靶心。
滁州與南信大、南工大等38家高校、協會建立“人才強市合伙人”關系,與南京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430多所大學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與在滁高校、市屬高校建立產業鏈學院4個,新增產業鏈專業27個﹔建成南信大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南農大滁州科教創新園、滁州市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中國礦大等68所高等院校在滁設立實習實訓基地、校企聯建“大學生實踐基地”4個。
借力大學大院大所,為滁州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最大程度匯聚創新資源、吸引創新人才。
讓創新之火燎原、發展之勢如虹,看的是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是否澎湃如潮。
滁州市聚焦青年優秀本土企業家群體,實施民營企業家“頭雁工程”,涌現出一批領軍型人才。
普力斯特測控技術(天長)有限公司董事長牟恆團隊通過中德合作研發國際領先傳感器,帶動形成儀器儀表產業集群﹔武漢大學博士王馳偉放棄世界500強高管職位,在定遠創辦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帶領企業攻克了雙氟磺酰亞胺鋰技術,企業躋身全國潛在“獨角獸”﹔通用生物三年引進博士3人、培養技師102人,主導制定國家標准10項,成長為生物科技領域“潛在獨角獸”……
與此同時,滁州市還開展優秀民營企業家高端培訓,先后遴選6批次,32名優秀企業家赴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等參加高端培訓,100余名優秀企業家赴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參加國情研修,全力打造“新滁商”企業家隊伍。
邁入GDP“4000億俱樂部”的滁州,正處於厚積薄發、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奮進新征程,滁州全市上下將以建設長三角人才集聚高地為目標,深化“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持續優化“引育用留”生態,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持續優化人才生態,以“智動力”賦能民營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全市民營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建設現代化新滁州、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貢獻磅礡力量。(張開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