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廬陽區:老城煥新,綻放文化魅力

被譽為“合肥之根、廬州文脈” 的合肥市廬陽區,承載了合肥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全區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82.4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7億元。該區剛剛落幕的為期46天的逍遙津新春燈會,吸引客流超55萬人次,線上曝光量超3.6億次,成為合肥最熱門的文旅活動之一。
近年來,廬陽區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和紐帶,積極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活化”城市記憶,打造“城市記憶”品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老城區奔向最美“春天”。
破圈
——文化為“核”,重塑城市肌理
踏青尋芳、湖面泛舟、品茶聽曲、訪古探幽……春日時節,走進位於合肥市廬陽區的逍遙津公園,頓覺心曠神怡。這裡不僅遍地是美景,更是處處有故事、步步有回憶。
誰能想到,這座建設於上世紀50年代、合肥首座城市公園,曾因年久失修、配套不足、業態單一,度過了一段乏人問津的“落寞”時期。近年來,廬陽區對公園進行“全面包裝”,讓其既有“老味道”,又有“新風韻”。
“我們打造了露天戲園 ‘蘧庄聽音’,打造了安徽首個數字化三國文化沉浸式體驗館——三國合肥歷史文化館,開展了‘大象音樂嘉年華’‘逍遙津新春燈會’等一系列活動。”廬陽文旅集團董事長張暉介紹,一系列“外塑形象,內養氣韻”的舉措,讓公園有看頭、有人氣。
從無人問“津”,到被人們“津津樂道”,逍遙津的華麗轉身,是廬陽以文化為核心,以城市更新為抓手,重塑城市肌理、推進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
廬陽區是合肥的起源地,也是廬州文化的搖籃和全市的文化中心。該區不僅擁有古剎明教寺、廬州府城隍廟、逍遙津古戰場等眾多古跡,還有十棵椿、長江飯店、博物院等近代人文記憶,以及30多項各級非遺藝術。而這些燦爛的歷史文化,被大量“儲存”在老街巷、老建筑、老商圈、老公園、老字號等等之中,在時代的洪流和城市的發展中面臨逐漸湮滅、斷層的困境。
如何守住“文化之根”,如何讓“封存”的“瑰寶”發揮時代價值?如何扛起省會城市的“文旅擔當”?面對這一道道深刻命題,廬陽區在文化保護中深入推動城市更新,讓眾多承載歷史文化的廢棄建筑、地標景點、老舊街區“脫胎換骨”、迎來新生。
“我們深入挖掘歷史資源,復原歷史場景,講好歷史故事,對待歷史遺存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建新如舊’,讓歷史沉澱延續。”該區文旅局產業發展科有關負責人表示。
踏入由廬州城七大城門之一的“拱辰門”而得名的拱辰街,隻見這裡文化味濃郁,煙火氣十足,明黃燈籠、青瓦飛檐令人眼前一亮。“我們對拱辰街進行提升改造,保留老字號商鋪,精心打造‘四灣露水集市’,使其兼具市井氣和廬州風味。”該區文旅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下步將繼續開展特色街巷改造,讓城市文脈融入生活、市民情懷有所寄托。
改造后的拱辰街成為合肥最具特色的市井文化街區,改造后的淮河路步行街區成為全省唯一的“百億街區”,改造后的逍遙津公園成為合肥嶄新的文化會客廳……隨著“文化+城市更新”的深度推進,合肥“文脈”內涵持續豐富,外延不斷延展,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出圈
——喚醒“鄉愁”,打造“記憶”品牌
找到“破圈”之法,還需尋覓“出圈”之路。在“文化+城市更新”的實踐中,廬陽區瞄准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新風口、新動向,加強市場化運作,創新建設運營方式,謀劃了一批文旅融合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記憶”品牌,留住“城市裡的鄉愁”。
走進去年“十一”開放的“合肥城市記憶館”,布滿歲月痕跡的“時空巴士”、曾風靡一時的老字號品牌、幾十年前的家居生活場景映入眼帘,仿佛打開了“時空之門”,帶領游客開啟“穿越之旅”。“我來參觀好幾次了,氛圍感特別好,讓我找回了兒時的記憶。”市民孫女士表示。
“記憶館共計5層,總建筑面積約5900平方米,打造了合肥不錯、工業璀璨、街市熙攘、文化興盛、科教興市、城建蝶變六大主題展廳。項目由合肥市原政府大樓改造而成,採取了修而不拆的做法,讓場館更具歷史韻味。”該館工作人員介紹,場館自開放以來便人氣火爆,成為該區新晉“網紅”打卡地。
“不僅是城市記憶館這樣的大項目,我們很多文旅小項目、小活動都滲透著‘記憶’元素,彰顯老城文化內涵。”該區文旅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位於逍遙津公園的大象滑滑梯,承載著幾代合肥人的童年記憶,是合肥地標性“童趣符號”。去年,以大象滑梯為創意靈感的“大象音樂嘉年華”在逍遙津公園震撼開場,兩天活動吸引超10萬觀眾參與,帶動周邊文創消費增長30%。
“形成城市記憶品牌,就要凸顯項目的‘記憶點’‘共情點’,這要求我們既要做強內容支撐,也要創新載體形式。”廬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秦瑋表示。
環顧合肥城市記憶館,各種前沿的數字化展陳技術令人目不暇接。360度巨大環幕循環播放主題影片,沉浸式的視覺效果令人震撼﹔超時空互動長卷《合肥繁華圖》,用數字技術還原了昔日合肥商業風貌﹔一扇“合肥十大建筑任意門”,每次拉開這扇門都會隨意切換合肥舊日“十大建筑”之一,趣味性十足。科技的加持,帶給游客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
城市記憶館的成功打造,是該區打造“城市記憶”品牌的一個縮影。此外,解放電影院、江淮大戲院等場所華麗轉身,拓展新演藝、新空間,繼續為合肥市民提供視聽盛宴﹔“走讀老城”文商旅融合創意提升項目覆蓋廬陽老城近14平方公裡,信息觸達上千萬消費者﹔三國合肥歷史文化館用沉浸式光影、數字媒體技術講述合肥“三國故地”的歷史故事……新技術、新理念、新元素的融入,令眾多“城市記憶”出圈出彩,催生一批“回味感”十足的文旅地標拔地而起。
拓圈
——場景“燎原”,文旅加速綻放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廬陽區除了鍛造“城市記憶”這一核心支點,還同時找尋和打造更多支點,拓展文旅場景,形成“百花齊放”之勢。
廬陽區三十崗鄉,毗鄰合肥未來大科學城,遙望“夸父”,背靠“強磁場”的大隱原鄉科普基地,不僅有著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更有一座座散發著神秘氣息的“科普院落”隱於山野。基地自打開放以來,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青少年學子紛至沓來,成為全市科普教育與研學旅行的“熱門”目的地。
發展科普游,廬陽優勢明顯。作為合肥未來大科學城的主要承載地,廬陽區集聚了以BEST、CRAFT等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國之重器”,擁抱著科學島、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級科研院所,匯聚了一股“塔尖”科技力量。依托豐富科技資源,廬陽區大力發展“科創科普游”,目前轄區內共有省市級研學旅游、科技旅游示范基地10余個,推出多條科創科普游主題線路,去年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
熱氣騰騰的科普游,是廬陽積極發揮文旅的“超鏈接”作用,發展“文旅+產業”的生動縮影。當前,廬陽區正探索“農、科、文、旅、商”多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科普游、文化游、鄉村游、工業游、商圈游等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層出不窮,且迅速“織網”,融合業態正源源不斷釋放“乘數效應”。
“廬陽區明確文旅總體發展格局,確立‘千年廬州古城’和‘未來大科學城’雙核心,堅持規劃引領,集中力量建設都市文博區、科普目的地、藝術打卡區、特色消費區、鄉村原生態,確保每個區域有特色、有亮點、有吸引力。”該區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該區編制《廬陽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廬陽區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區實施方案》《廬陽區文旅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實施方案,做好目標任務的保障實施、分步推進。
隨著場景的“燎原”,文旅融合的美好風景,正在這裡競相綻放。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旅游客流8560萬人次、旅游收入1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07%、11.45%。近年來,廬陽先后獲得“亞洲金旅獎·首批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全國文化先進區”等多項榮譽。
“當前,文旅融合仍存在一系列堵點、痛點和難點問題。未來,我們將繼續創新改革發展思路,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從疊加走向質變,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在合肥爭創全省文化中心、打造全省文旅樞紐城市中奮力書寫‘廬陽篇章’。”廬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許蓓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