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安徽向前︱“煤城”突圍記

65年前,因煤而興,淮北在皖北大地拔地而起。建市以來,淮北市累計生產原煤10多億噸、發電數千億度,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譜寫了一首振奮人心的“烏金贊歌”。
65年后,當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浪潮拍打至此,淮北沒有選擇“推倒重來”的激進敘事,而是錨定“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能源基地”定位,以“材料革命”重塑產業筋骨,從“賣原料”到“賣技術”,從“黑色記憶”到“綠色智造”,探索出一條“煤城”突圍路徑。
航拍淮北城市風景線。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重構:從“單線程”到“生態矩陣”
半個月前,位於臨渙化工園區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乙基胺項目順利完成中間交接,這是繼甲醇項目、乙醇項目后又一精品工程。
再往前看,早在去年,作為淮北礦業集團全資子公司的碳鑫科技,依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技術優勢,建成全球規模最大乙醇聯合生產裝置,年產60萬噸乙醇達產滿產,實現從甲醇到高端燃料乙醇的產業升級。
此次乙基胺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量3萬噸,將進一步延伸“煤—焦—氫—醇—酯”精細化工產業鏈,助力淮北礦業集團構建煤、電、化工、現代服務、現代物流協同發展的產業矩陣。
碳鑫科技甲醇綜合利用項目全景。王明明攝
事實上,淮北礦業集團這種“你中有我”的產業嵌合,正是淮北市產業轉型的縮影,也是當地“五群十鏈”戰略的微觀鏡像。
近年來,淮北市加快推動煤炭從基礎燃料向工業原料轉變,實現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繼續以臨渙化工園區為例,其位於蘇豫皖三省交界,原是從事焦炭、甲醇等煤炭粗加工的單一園區。近年來,該園區聚焦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加強招商引資,延鏈補鏈,加快融入長三角分工協作體系。
目前,該園區已形成電子化學品、功能助劑、高端藥物中間體、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五大產業集群,年產值達200多億元。
走進位於園區的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隻見生產車間一派繁忙,經裝配、封裝、打包等工序后,一批貨重63噸的冰醋酸經淮北海關關員查驗合格后放行,出口馬來西亞。
安徽瑞柏總經理王輝介紹稱,2024年,企業生產經營逆勢上揚,實現銷售收入超30億元、出口額超9億元、利稅超1億元。
安徽家園鋁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人民網 郭昊攝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陣痛”中探尋轉型之路,淮北市推動“煤電”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鋁基、化工”特色產業聚鏈成群,四大新興產業集群成勢,也讓淮北的產業圖譜從“煤電糧運”的單線程,裂變為“五群十鏈”的立體網絡。
2024年數據顯示,淮北市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及汽車零部件、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制造及其他新材料四大優勢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5.9億元,非煤產業、煤炭產業產值佔比分別為59.7%、40.3%……這也印証了“鏈式生長”的爆發力。
創新突圍:讓“老基因”長出新器官
科技創新正成為淮北轉型的核心引擎。
杜集經濟開發區,是淮北市重要的工業集中區、杜集區工業經濟的承載區。過去,這裡以發展煤礦機械制造業為主﹔如今,園區加快轉型升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加速集聚,產業煥新蝶變。
去年5月,安徽財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冷軋機生產線、彩涂生產線在此正式投產。兩條生產線均採用國際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主要生產高性能鋁及鋁合金系列產品,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2億元。
安徽財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人民網 郭昊攝
據悉,按照規劃,一期投資4億元的安徽財發新材料項目,旨在打造集年產80000噸高性能鋁及鋁合金產品,為進一步完善產業鏈,二期計劃投資1億元,建成后年產40000噸鋁及鋁合金鑄軋卷、20000噸氧化鋁板。
“財發新材料在我們這裡投資建廠后,巨杰鋁業等項目也匯聚過來。”淮北市杜集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曉光說,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實現鋁基產業零的突破。
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效同樣顯著。與之相鄰的合眾機械公司,是一家集洗選環保設備、帶式輸送機配套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
該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建立產學研戰略合作,年均研發費用保持在6%以上,並憑借“散裝物料輸送系統關鍵智能裝備”項目斬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合眾機械公司生產車間。人民網 郭昊攝
“通過深耕智能環保輸送裝備這一細分領域,去年企業實現稅收1600萬元。”合眾機械董事長石晴說,今年,公司將向海外拓展業務,計劃實現30%以上的銷售增速。
當然,這種創新已超越簡單的技術升級。作為安徽省4個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之一,淮北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政策舉措,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功創建省級創新型城市,孕育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技術、企業和高科技項目。
“2024年,淮北市加速構建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27.3億元,研發投入強度2.0%﹔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9.6%,高於全省平均值5.5個百分點,對全市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8.1%,多項指標居全省前列。”淮北市科技局局長王蕾說。
空間革命:工業遺存的“第二人生”
建市65年來,淮北在為國家貢獻不竭煤電動力的同時,付出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代價,採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便被認為是一道世界難題。
近日,走進春日裡的朔西湖景區,隻見碧波蕩漾、綠意盎然。無人機航拍視角下,湖面如鏡倒映著天空的湛藍,岸邊繁花似錦,游人如織。
這些湖水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撫平煤礦採掘塌陷“傷疤”、再造秀美生態的“見証者”“親歷者”。
春日朔西湖。人民網 郭昊攝
近年來,淮北市通過系統治理與科學規劃,累計投入資金160多億元,治理採煤沉陷區23萬畝,將塌陷區轉化為生態濕地與文旅綜合體。
如今再走進淮北,自北向南,朔西湖、古樂湖、碳谷湖、綠金湖、南湖、乾隆湖形成的中心湖帶,還有洪鹼河、新濉河、老濉河等河流縱橫,“六湖九河”賦予了這座城市靈性和秀美、生命與活力。
當然,在淮北,除了水美,山之秀也映入人們眼帘。淮北市以市場邏輯引入資金修復767公頃採石宕口,獨創“七步造林法”讓20多萬畝石質荒山披上綠裝。
依托山水資源稟賦,淮北市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活化利用“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蘊含的豐富價值,加快建設“十大文旅工程”,積極探索“文旅+”多業態跨界融合。
航拍龍脊天路。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其中,相山公園、四季榴園、南湖公園等4A級景區串珠成鏈,隋唐運河古鎮、濉溪古城、龍脊天路等特色項目引客入淮,精心打造“煤美與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生態“高顏值”正不斷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毫無疑問,當工業文明的鏽跡化作綠色發展的底色,淮北以自己的方式,通過“五群十鏈”重構產業筋骨,用“材料革命”改寫發展基因,借“空間革命”縫合生態傷疤,完成了從“煤城”到“美城”的華麗轉身,也書寫著傳統工業城市進化的新篇章。
未來,淮北將朝著打造“現代化轉型高地”的目標邁進,努力建成輻射周邊城市的重要節點和皖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