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雨山區:打造“幸福養老”新標杆 老人晚年生活更溫暖

圖為中央廚房內廚師正用小鍋烹飪個性化訂餐的紅燒鯽魚。
4月8日中午,陽光洒在雨山區煙墩山社區的老年食堂裡,是那樣的舒適、甜馨。家住節慶廣場附近72歲的庄先生和幾位老鄰居正在這裡邊吃中餐邊聊天。“以前老兩口在家,吃飯都是隨便對付,現在走幾步就能吃到熱乎飯,還能和老兄老妹們說說話,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庄先生臉上不時地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樣的場景,有安徽眾拓智慧養老的高效運作,如今在雨山區已成為常態。
近年來,雨山區以“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為目標,創新打造居家養老服務“雨山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充分發揮主城區資源優勢,堅持以改革試點為突破,積極打造具有雨山區特色的養老服務品牌,養老服務發展水平始終位於全省前列,擁有全省首個省級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新建全省示范性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綜合體)2家。2021年6月,雨山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獲省政府督查激勵表彰。2022年11月21日,雨山區被安徽省民政廳、安徽省財政廳確定為“安徽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示范區創建地區”﹔同年,雨山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建設示范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的區縣”。2024年被確定為醫養結合創新發展試點縣區。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雨山區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持續探索和創新實踐。
織密服務網絡 打造“家門口的養老院”
每天上午10點左右,雨山區老年助餐中央廚房就開始忙碌起來。工作人員將剛出鍋的熱菜分裝進保溫餐盒,由配送車送往各個社區助餐點。“我們採用‘中央廚房+社區配送’模式,確保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吃到營養均衡的熱乎飯。”安徽眾拓智慧養老中央廚房負責人介紹道。
這樣的助餐服務,正是雨山區構建“10分鐘養老服務圈”的重要一環。雨山區民政局局長張艷明介紹說,近年來,全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9100萬元,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絡:建成59家城鄉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實現連鎖化、品牌化運營﹔改造升級21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社區(村)食堂18家、助餐點14家﹔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綜合體)5家,其中2家為全省示范點。
高起點開展老年助餐。2018年全省首家社區老年食堂在雨山區建成並運營。2022年又率先建成全省首個老年助餐中央廚房。構建了“中央廚房+集中配送+社區就餐+自提櫃+送餐入戶”的老年助餐服務新模式。目前32家社區老年食堂(助餐點)實行全程智慧化管理,老年人可通過刷就餐卡、網上預訂、微信預約實現堂食和預訂。截至目前累計助餐老年人257.16萬人次,切實解決了轄區高齡、孤寡、空巢、失能、獨居等老年人“吃什麼、怎麼吃”的就餐難題。
“我們不僅要讓老人吃得好,還要讓他們生活得便利、舒適。”雨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該區創新推出“七助”服務模式,為特殊困難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等上門服務。三年來,累計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294.2萬人次。
雨山五村51棟403室86歲空巢老人樂光余,因需每周更換尿袋、購藥及醫囑指導,長期就醫困難。2021年起,助老員先陪同就醫,后聯動人民醫院醫生上門換尿袋,現定期代購藥品、送藥傳達醫囑,實現“醫療零跑動”。老人健康穩定,幸福感提升。
科技賦能 構建“智慧養老”新生態
在雨山區智慧養老數據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區養老服務機構的運行情況。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調取任意一位簽約老人的健康數據和服務記錄。
“這個平台就像我們養老服務的‘智慧大腦’。”安徽眾拓智慧養老負責人孟祥周介紹道。這個佔地860平方米的智慧平台,集成了適老化改造展示、輔具租賃、上門服務、遠程監管等多項功能,是全省首個綜合性智慧養老指揮平台。
智慧養老的便利,家住雨山街道的李奶奶深有體會。她手腕上戴著一個智能手環,不僅可以監測心率、血壓等健康指標,還能一鍵呼叫緊急救援。“上個月我不小心摔倒,按了手環上的求助鍵,不到10分鐘救護人員就趕到了。”李奶奶說。
日前,嘀嘀嘀——尖銳的警報聲在雲貓智能平台響起。系統平台瞬間跳出醒目的紅色彈窗,信息清晰顯示:喬心仙,89歲,半山花園6棟108室,老人通過智能手環發起了緊急求助。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藥送到老人手中。
雨山區還開發了“雨山養老”手機APP,老年人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查詢附近的養老服務設施,查看社區食堂每周菜單,預約上門服務,一鍵導航至目的地。
“現在找養老服務就像點外賣一樣方便。”正在使用APP預約理療服務的陳大爺笑著說。截至目前,這個平台已累計服務超過500萬人次,真正實現了“養老全方位、服務零距離”。
城鄉統籌 推動養老服務均衡發展
每周三上午,向山鎮南庄村養老服務站總是格外熱鬧。老人們聚在這裡下棋、唱歌、做手工,歡聲笑語不斷。“以前農村老人哪有什麼娛樂活動,現在服務站經常組織活動,我們的生活豐富多了!”村民李大爺說。
針對農村養老服務相對薄弱的問題,雨山區創新推出“1+N”農村養老服務模式:“1”個鎮級養老服務中心﹔“N”個村級養老服務站﹔實現19個農村養老服務站社會化運營﹔建立定期巡訪制度,覆蓋所有農村特殊困難老人。
“我們通過‘以城帶鄉’的方式,把優質養老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雨山區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陶彩雲介紹說。如今,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助餐、助醫、助潔等專業服務,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78歲的葉華老人因腰椎術后行動不便,日常家務成為難題。向山鎮助老團隊接到需求后,助老專員王勝難第一時間上門,提供專業助潔服務。王專員耐心細致地為老人打掃房間、整理物品,並貼心詢問其他需求。“小王做事認真又周到,讓我家裡煥然一新!”葉奶奶感動地說。所以這些都是雨山區“主動關懷、專業照護”服務理念的生動體現。
專業培訓 提升養老服務軟實力
優質的服務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雨山區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了系統的培訓體系:每年組織2次全區養老護理員技能培訓﹔開展“養老護理技能大賽”﹔與本地高校合作開設養老護理專業課程﹔建立養老服務人才庫,目前入庫專業人員達200余人。
“我們不僅要讓老人‘老有所養’,更要讓他們‘老有優養’。”雨山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專業培訓,護理人員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老人們也感受到了更貼心、更專業的照護。
在安民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員小周正在為老人們進行康復訓練。“現在我們的服務更規范,老人們也更信任我們了。”小周說。該中心的老人們都親切地稱護理員們為“暖心小棉襖”。
社會參與 共建養老“愛心圈”
在雨山區,“敬老愛老”已成為社會共識。雨山區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養老服務體系:組建2000余人的為老服務志願者隊伍﹔開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引導企業認捐養老設施﹔設立社區養老公益基金。
“我們鼓勵年輕人通過‘時間銀行’參與為老服務,將來自己老了也能享受相應服務。”團雨山區委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互助模式既解決了服務力量不足的問題,又傳承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在雨山街道,65歲的退休教師王阿姨是“時間銀行”的積極參與者。“我每周都去陪社區裡的高齡老人聊天,既幫助了別人,也豐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王阿姨說。截至目前,她的服務時間已累計超過500小時。
從“養老”到“享老”,雨山區正在書寫新時代養老服務的精彩答卷。“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讓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雨山’的溫暖。”雨山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雨山區的創新實踐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這個曾經的工業城區,如今正以“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生動實踐,描繪出一幅幸福養老的新圖景。(通訊員 陶彩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