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賦能 石台中藥廠“涅槃重生”

石台中藥廠有著40余年的中藥歷史傳承,是池州市唯一的藥品生產企業。在經歷鼎盛輝煌、舉步維艱、臨時停產和轉讓經營不善等波折后,如今通過並購重組、戰略調整重獲新生,蛻變成為陶一堂集團(石台)制藥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正在全面啟動技改升級項目,開啟現代化制藥企業自動化生產新征程。
在縣城秋浦東路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門樓,上書“一心一意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楹聯。走進門樓,內部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將廠房劃分得整齊有序。生產車間正在進行試生產,生產線上機器飛轉,經過熬膏、制丸、瓶裝、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后,一瓶瓶沁著藥香的歸脾丸“新鮮出爐”。
“我們在原有丸劑生產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煎膏劑和顆粒劑兩條生產線。目前,第一批桑葚膏已經生產結束,等檢驗合格后就能批量生產。”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方建華介紹。在潔淨的生產車間裡,智能化聯動線將生產效率提升40%,徹底告別了傳統藥廠的生產模式。該公司車間主任汪天曉深有感觸地說:“傳統中藥制藥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我們正鉚足干勁准備大干一場。”
一方水土制一方好藥。石台縣地處皖南山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高,土壤肥沃,富含多種礦物質和有機質,為多種中藥材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擁有藥用植物184科662屬1208種。
歷史上,該縣就有種植和採集中藥材的傳統。以木本中藥材山茱萸為例,縣內已有500余年的種植歷史。其中,七井山是核心產區和最優栽培區,當地產的果實不僅肉厚,而且色澤鮮亮、含核低、藥用成分高,為山茱萸中的上品,是六味地黃丸的重要原料。2005年,七井山被國家林草局授予“中國山茱萸之鄉”稱號。此外,石台境內擁有眾多野生和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品種,如黃精、白芨、白術、西洋參、青錢柳、開金鎖、白芍、杜仲等,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始建於1984年的石台中藥廠於1987年遷址擴建並更名,1995年整體與合肥神鹿集團合資組建合肥神鹿九華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又變更為安徽延壽堂藥業。制藥廠曾擁有批准藥品24種,尤以六味地黃丸中成藥名聲遠揚。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由於技術設備滯后、機制體制不靈活、產品單一等多重原因,企業經營一度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通過主動“走出去”“引進來”開展招商引資活動。2024年,這棵“老梧桐”終於引來了“新鳳凰”。陶一堂集團全資收購延壽堂藥業,為石台中藥業注入新活力。
鳳凰涅槃,厚積薄發。石台中藥業再次迎來發展機遇。陶一堂集團投資1.2億元完成生產線智能化改造,仍保留19個國藥准字批准文號,主打產品桑葚膏、歸脾丸、六味地黃丸等即將投入市場。“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先入規,入規之后,有了銷售基數,我們就要申請‘中華老字號’,力爭在2027年把‘中華老字號’申請下來。”該公司董事長陶建信心十足地說。
“企業要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我們要充分發揮新建研發中心的作用,以七井山山茱萸作為六味地黃丸的主要原料,帶動石台更多群眾發展中草藥種植,增加收入。公司還計劃委培當地學生,儲備人才隊伍。”陶建表示。
唯有變革,方能生存。陶一堂集團(石台)制藥有限公司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不僅啟動技改項目,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降本增效,還強化市場營銷,採用“線下守正、線上創新”的銷售策略,與企業歷史品牌一脈相承。“我們將在公司旁邊開家大藥房,讓群眾在我們藥房就能直接買到藥廠生產的中藥,還將開通網絡銷售,在互聯網上銷售六味地黃丸等產品。”陶建說。
企業想要做大做強,資金、技術、人才、創新缺一不可。從2024年6月起,該公司在基建、生產、加工、技術、科研等環節已投入8000余萬元,引進國內先進生產設備,升級3個劑型生產線,並新建檢驗檢測研發中心,採購先進檢驗檢測設備,嚴格把關產品質量。
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石台中藥業將迎來“向陽而生”的蓬勃發展勢頭。(江雪飛 朱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