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蕪湖火龍街道:會“呼吸”的老舊小區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5年04月10日14:5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傍晚,在蕪湖市弋江區火龍街道四聯家園小區,張光躍和往常一樣,循著新鋪的透水步道,又繞了一圈。

“距離項目驗收,還有最后十來天,節骨眼上,就剩這臨門一腳了。”眼瞅著交付日期臨近,張光躍是既滿懷期待又有些許忐忑。

期待,盼的是雨天不再“看海”﹔忐忑,因為還未經歷雨季的考驗。

身為火龍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張光躍坦言,之前對海綿城市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透水磚、鵝卵石等“海綿”元素上,接觸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簡單來說,海綿城市建設,就是通過可滲透路面、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讓城市在下雨時能吸收、滲透和淨化雨水,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讓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

早些年,海綿城市的理念就已經走入人們的視野,但在火龍街道,對於當地群眾來說,還是個新鮮詞。

火龍街道海綿城市示范項目於2024年11月份啟動,涵蓋白馬、聖庭湖畔和四聯家園三個小區,項目分兩個標段同步進行,總投資約3100萬元。

“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小區均為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薄弱,地下管網老化。一到雨季,大雨積水,小雨濕鞋是家常便飯。”張光躍坦言,去年夏天的一場急雨,更是讓小區住戶苦不堪言,低窪處最深積水甚至沒過了膝蓋。

火龍片區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后世平自嘲道,“不出家門就‘看海’,小區澇,這心裡也跟著鬧。”

在四聯家園,用透水混凝土鋪成的小區步道。弋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四聯家園,用透水混凝土鋪成的小區步道。弋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海綿城市是解決“小雨積水,大雨內澇”的一劑良藥,示范小區正在加速“煥新”,老住戶也將迎來新生活。

刷上透水漆的藍色步道、護坡清淤后的小區水系、澆筑透水混凝土的停車場……后世平挨個給記者介紹,看似平常無奇,處處卻體現了“海綿”巧思。

記者在現場看到,透水混凝土代替了傳統瀝青,鋪就的路面不僅吸水性好,還能“深呼吸”﹔清淤后的水系,配上木樁護坡擋牆,一下子就有了高顏值﹔經過雨污分流處理后,曾經的“龍須溝”變身景觀帶,出水可達到地標四類水的標准……

在后世平看來,這些都是海綿城市的建設內容,最關鍵的是,可以有效解決河道污染頑疾,使水系恢復清澈面貌,重現水清岸綠景象。

自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以來,半年不到的時間,小區居民肉眼可見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后續還會增加休閑座椅,栽種景觀綠化,改善小區‘微氣候’,讓生態環境更宜居、居民生活更‘滋潤’。”后世平說。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