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大總”帶頭倡新風 文明婚俗樹起來

“三金一踹,有房不貸”“談錢傷感情,不談錢沒感情”……這些在田間地頭口耳相傳的婚嫁俚語,道出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高額彩禮現象背后的尷尬處境。
前不久,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其中在著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中,“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這一舉措備受關注,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7年6次點名“高價彩禮”。
7年6次,有何深意?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在革除婚嫁沉疴、涵養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清障鋪路,折射社會治理向民生痛點精准發力的深層變革。
事實上,農村高額彩禮不是新問題。這幾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部署破解之策。
比如,2023年提出“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4年提出“鼓勵各地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農村人情負擔”。
政策的持續發力,正催生著基層治理的巧思。當頂層設計不斷細化治理路徑,在廣袤的中國鄉土,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的碰撞激蕩出創新火花。
新風勁吹處,在安徽省濉溪縣,有一群被稱為“大總”的執禮人,便是這場變革中頗具靈氣的注腳。
移風易俗積分超市入戶宣傳。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破立並舉,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何為“大總”?皖北地區辦理紅白喜事時,常有出面張羅各項事宜的特殊崗位——“大總”。
他們威信高、口才好、閱歷豐富、周密細致,多由村中長者或德高望重者擔任。
若說誰是婚禮的“總導演”,非“大總”莫屬。“大總”是三書六禮的“活章程”,從納彩問名到迎親拜堂,事事需他執掌禮簿、唱喏調度,是整個事情能否圓滿辦成的核心人物。
用當地人的話說,昔年誰家嫁娶若請不動“大總”,連酒席上的八仙桌都擺不齊整。
而今再訪濉溪鄉間,“大總”仍是座上賓,手中那卷泛黃的禮簿卻被悄悄換了內容——“少要彩禮,少宴席﹔酒席不上鮑參翅肚,鞭炮換成電子禮花……”
當地“大總”張其義在向村民宣傳移風易俗。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李乾便是其中一位“大總”。今年春節期間,他手持《村規民約》,在濉溪縣劉橋鎮一村民家亮開嗓門。
他身后,1.2萬元的禮金代替了“結婚10樣禮”﹔新人捧出的“婚書”不是房產証和存折,而是共同簽署的《家風承諾書》。
按照劉橋鎮當地常規,男方准備的所有禮品要“十乘十”,即十隻雞、十條魚、十箱糕點、十箱禮花、十箱水果、十條好煙、十箱名酒等,其中還不包括彩禮禮金。
他坦言,這些禮品雖然價格不等,但是比較難以採購,也顯得鋪張浪費。“我覺得作為新時代新農村,不宜這樣比闊氣講排場,通過說和協調去‘砍價’,最后以1.2萬元的禮金來代替這些禮品,兩個家庭在一起歡歡樂樂地吃一頓飯,共同把孩子的婚事定了下來。”
文明嫁娶標語。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在農村,辦喜事都講究個排場,要重彩禮、請喇叭、擺酒席,誰不知道這是要了面子傷了裡子,我作為‘大總’就是要讓村民們辦大事既有裡子又有面子。”
這位當了三十年的“大總”總結,談婚論嫁要從家庭實際經濟狀況出發,強調“高彩禮傷和氣、增負擔”的后果,用“自家人”身份化解對立情緒,逐步扭轉“彩禮高=面子大”的舊思維。
因地制宜,推動移風易俗譜新曲
當然,移風易俗並非一蹴而就,也絕不僅是“大總”“做做口頭工作”。
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社會工程,既要堅決對不良風氣說不,又要幫著農民想出路、找辦法。
在濉溪縣,因地制宜依托“大總”引領,當地在村級綜合服務設施上試點建設新風堂、喜慶堂等場所,為村民提供便捷的婚喪嫁娶服務。
其中,劉橋鎮王堰村農民文化樂園、百善鎮黃新庄村文化禮堂等地,通過公示服務項目與收費標准、配備婚慶設備、由“大總”或村干部免費擔任司儀等措施,進一步推動了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實施。
村裡免費給年輕人結婚准備的場地。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我們的農民文化樂園(又稱新風堂)建於2015年,投入150萬元,面積800平方米,可操辦宴席30桌,一次可容納400人。”劉橋鎮王堰村的黨總支書記王修設,也是一位有著30多年經驗的“大總”。
如今變身為操辦紅白事的新風堂,新配備了3.5米×10米的顯示大屏以及燈光、移動音響設備,村民可以免費在此舉行結婚儀式,村兩委工作人員免費擔任司儀。
“大家家裡要辦大事,基本上都來這裡,又省錢又省心!”王修設說。
在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強調的“綜合治理”過程中,“約束”必不可少,“關愛”也同樣重要。除了深耕“禮堂+服務”,講究情濃不重禮,濉溪縣還聯通“制度+積分”,推動裕民不鋪張。
移風易俗積分超市。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以南坪鎮黃溝村為例,該村以戶為單位建檔積分,將村民日常行為與積分挂鉤,探索建立“積分制”獎罰管理制度,設置7大項、31項細節評分標准,由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網格員、村民代表等對各戶進行打分,同時利用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打造出“積分超市”信用網點。
這樣一來,“硬制度”劃底線,“軟文化”潤人心,村裡的大小事務也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標杆”可比,方成破舊立新之大觀。
連點成片,推動移風易俗見實效
變化不止在形式。從“規矩守護者”到“新風倡樹人”,濉溪“大總”們把舊婚俗裡的煙火氣,吹成了新時代的文明“溪”風。
為進一步激發“大總”的示范效應,濉溪縣於去年一月啟動了第三屆“我是大總”評選活動,吸引了村兩委成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及致富帶頭人的積極參與。
第三屆“我是大總”評選活動。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楊青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大總”,也是這屆比賽的一等獎獲得者。女承父業的她,這幾年也操辦了幾十回大大小小的紅白喜事。
“去年,我們村的一對新人找到我,讓我幫忙操辦她們的婚禮。”於是,楊青就鼓勵他倆參加鎮裡舉辦的集體婚禮。
在集體婚禮上,楊青特地安排這對新人作為代表發言,當時就表態了彩禮和桌席全部減半,“少了喧鬧的堵門,多了親友真誠的祝福,這樣的婚禮更有意義。”
當繁復的儀式簡化為心意的抵達,不再有“壓箱銀”稱量感情深淺,不再用妝奩數量丈量幸福刻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有效減輕了群眾婚嫁負擔,文明健康婚俗新風逐步形成。
三年來,在“大總”們的躬身引領下,當地超1000個家庭取消大操大辦計劃,群眾滿意度提升80%,濉溪縣成功入選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實驗區。
南坪鎮舉辦集體婚禮活動。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濉溪縣立足縣域實際,結合皖北民風民俗,堅持黨組織靠前一步、政府組織護航起步、社會組織提升一步、群團組織協調同步“四步協同”工作法,抓住“大總”這一關鍵群體,成立濉溪縣“大總”協會,瞄准紅事白事大操大辦這一小切口,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做實鄉風文明大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大總”移風易俗工作經驗還入選全國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10項案例之一和全省文明實踐“十大”優選項目。
濉溪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移風易俗順時順勢而為,衍生出更為豐富多元的形式,而背后沒有改變的,是人們對真情的向往、對和美的期許。未來,當地將緊緊抓住“大總”這一關鍵群體,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鄉風建設,讓文明“溪”風深入人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