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2025年03月26日09:4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東方破曉,晨曦初現。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的同大鎮,三個操著不同口音的異鄉人,用自己的手藝讓他鄉與故鄉在舌尖上悄然和解。蒸騰的霧氣中,他們揉進歲月的褶皺,蒸出生活的溫度。在鍋碗瓢盆的交響裡,用一壇酒香、一籠饅頭麥香、一碗面湯蔥香,講述三位異鄉手藝人的小鎮故事。

酒香四溢:湖北釀藝,同大留香

清晨九點,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聞憶香酒廠”內蒸汽升騰。33歲的張天一弓著腰,將浸潤發酵的玉米、高粱、小麥、稻谷、蕎麥按祖傳配比鋪入蒸籠。五種糧食的香氣隨著水汽彌漫,氤氳成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位從湖北咸寧遠道而來的釀酒人,正用家族三代傳承的手藝,在異鄉的土地上書寫新故事。

張天一正在查看蒸籠裡的糧食。王一鳴攝

張天一正在查看蒸籠裡的糧食。王一鳴攝

張天一二十多歲時,便帶著妻子和祖傳的釀酒技藝外出闖蕩,在河南摸索三年后,最終受兄姐引薦來到同大鎮。

初到同大鎮,張天一面臨著許多困境,但他堅持用祖傳釀酒技藝和純天然糧食釀好酒。他依照精確的比例加入精心調配好的酒曲,隨后發酵,歷經半個月的耐心等候,才開啟釀制工序。時光不負有心人,憑借著過硬的酒質,“聞憶香酒廠”的口碑在當地逐漸傳開。越來越多的顧客紛至沓來,其中不乏許多忠實的老主顧。在這一來一往的買賣交流中,張天一與本地人愈發熟絡,大家被他的真誠與執著所打動,他也因此結交了諸多摯友,漸漸融入這片異鄉土地。

現如今,走進“聞憶香酒廠”,嶄新的蒸籠和發酵池矗立其中,純天然釀造的酒醅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張天一,一個異鄉人,用匠心在廬江縣同大鎮澆灌出夢想之花,讓源自湖北咸寧的釀酒技藝融入江淮大地的煙火日常,用香噴噴的美酒寫下了屬於自己的奮斗故事。

談及未來,張天一笑了笑說道:“未來還不確定,一切都有可能……”但從他的神情中不難看出,無論前路如何,他都將懷揣匠心,繼續前行,讓這縷酒香飄得更遠、更久。

饅頭飄香:北方面藝,南方溫情

揉面、醒面,他布滿老繭的手掌正反復按壓著面團,伴隨著有節奏的悶響,面粉的細膩與掌心的溫度逐漸交融,面團漸漸變得光滑柔韌。這是他堅持了七年的晨起儀式,也是一天奮斗的開始。

為了讓自己的饅頭在當地賣得更好,張學偉做了很多種類的饅頭,如花卷、紫薯饅頭、雜面饅頭、三角糖糕等。他把蒸好的饅頭放進保溫箱裡,等待著早起的顧客。

七年前,這個內向腼腆的亳州漢子跟著表兄弟,帶著妻子,從350多公裡外的亳州老家來到同大鎮謀生。盡管同大鎮是南方小鎮,以米為主食,但張學偉的饅頭卻沒有被抵觸。張學偉用他十幾年的饅頭工藝在街角慢慢站住了腳,小鎮也欣然接納了這個異鄉人。就這樣,他的十幾年饅頭手藝,也在蒸籠的白霧裡扎下了根。

張學偉正在售賣饅頭。王一鳴攝

張學偉正在售賣饅頭。王一鳴攝

如今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工作有了著落,張學偉也熟悉了在同大鎮的生活,有了認識的朋友。他一直覺得自己平平無奇,揉好手裡的面團,做好眼前的饅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也沒有什麼好講的,我為了生計過來賣饅頭,孩子已經上了大學了,我也沒什麼挂念的了。”提到孩子,張學偉的臉上有著藏不住的驕傲自豪,但他還是擺擺手岔開話頭,不好意思繼續夸耀自己的孩子。

在同大鎮的七年,張學偉用饅頭堆起了一個熱乎乎的家。他的蒸籠裡蒸著生活的煙火氣,揉進了對故鄉的思念,也包裹著異鄉的接納與溫暖。“干了七八年,這兒也算第二個家了。”當問及他對家鄉的思念時,張學偉撓了撓頭,憨厚的笑容裡藏著幾分不知所措。他轉身掀起蒸籠蓋,熱氣裹著麥香扑面而來:“吃饅頭吧,剛蒸好的。”

張學偉是一個不善言辭、不喜交際的人,但是遇到顧客他還是笑盈盈地上前招呼。

深夜收攤后,他總愛坐在卷帘門前,看月亮把清輝洒在異鄉的街道上。月光依舊照著亳州與同大鎮,但此刻照亮的不再是鄉愁,而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用面團揉出的希望之路——正如萬千異鄉人,在生活的蒸籠裡,把艱辛發酵成前進的力量。

面館煙火:福建風味,江淮扎根

“歡迎光臨!”夾雜著南方的特殊口音,一道爽朗的聲音從同大鎮二龍南街的一家小面館裡傳來。作為老板娘,趙小翠(化名)總是用飽滿熱情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前來消費的顧客。

在同大鎮這個陌生的地方,來自福建的趙小翠和她的丈夫共同經營著一家小面館,夫妻倆分工明確,丈夫負責后廚、衛生和日常的糧食採購,而趙小翠負責前台的交接與打理。

趙小翠從2005年開始出門打工,當時的她年僅20歲。二十年來,趙小翠和愛人都在為生活奔波,曾在上海工作十幾年,與丈夫一起經營著小店,但后來經濟效益不好,夫妻倆被迫離開上海。2022年又因為疫情在福建老家待了半年。直到2023年4月份,趙小翠夫妻二人一番思考后,決定跟著曾經的朋友兼老板外出尋找工作謀生,於是他們背井離鄉,來到了安徽省合肥市同大鎮,憑借自己的福建手藝經營起面館小生意。

趙小翠為餐客上菜。王一鳴攝

趙小翠為餐客上菜。王一鳴攝

“我們很想待在家鄉,但外出工作才能養活這個家。”趙小翠笑道,面對自己和丈夫的選擇,她更多的是無奈。對於每個異鄉客,挂念最多的就是一個“家”字,而他們最終的選擇則是埋頭生活。

面對如今的生活,趙小翠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枯燥、兩點一線的日子。每天早上七點,趙小翠丈夫便開始一天的工作准備,直到晚上十點過后才開始收攤。由於是外地人,除了食材的批發與顧客的交談,他們在這邊基本沒有什麼社交,閑暇時間給家裡人打個電話成為夫妻倆工作之余唯一的慰藉。

“想過放棄嗎?”面對提問,趙小翠思考片刻,答道:“想過放棄啊,這麼累怎麼可能沒想過啊,但是生活就是要讓你前進啊!”趙小翠依舊帶著那一口爽朗的笑容。作為家裡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讓他們不敢懈怠。趙小翠表示,做他們這種工作的基本上全年無休,所以一年到頭除了春節,回家已然成了一種奢望。他們能做的就隻有拼命地工作,因為是自己做的小本生意,所以隻能自負盈虧,在生活上的開支需精打細算,就連住宿的房子,都是連通面館門面后門的一格小單間。

對於趙小翠來說,家裡的房貸、老人的生活以及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才是二人的重心。工作不輕鬆,生活更不容易。家,是支撐夫妻二人前進的動力。盡管奔波消耗著她的青春,辛苦工作讓她疲於奔命,生活在她身上刻下風霜的印記,也重塑了她對生活的認知。但那顆似乎疲憊的心,在想到家時,又開始有力地跳動。

“老板,來一份炸醬面!”趙小翠轉頭,揉了揉鼻梁,“好嘞,來啦!”回應顧客的,依舊是那一抹爽朗的笑容和南方的特殊口音。(余欣怡 羅宇辰 李逸飛 白晶 王一鳴)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