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懷寧: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近年來,安徽省懷寧縣公嶺鎮三鋪村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積分制”激活自治動能、“先鋒隊”賦能環境整治、“和事佬”織密和諧網絡,走出一條鄉村善治的新路子。
“積分制”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
如何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三鋪村的“積分制”管理機制給出了答案。
走進三鋪村“積分超市”,貨架上米面糧油等各類日需生活品一應俱全,每季度的積分兌換日,門口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參加環境整治積10分、調解鄰裡糾紛積10分、獲得縣級‘美麗庭院’加20分……”駐村第一書記伍洲展示著《信用積分明細》,5大維度30項細則將抽象的家風美德轉化為具象的“行為標尺”。2024年,全村累計兌換積分62800分,參與率達92%。
更精妙的是積分與榮譽體系的深度綁定。三鋪村將積分作為“星級文明戶”“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評選的重要指標,2024年評出的10余戶先進典型中,80%家庭信用積分位列前茅,形成了“賺積分”比學趕超的新風尚。
三鋪村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群眾自治深度融合,推行“積分制”管理模式,讓基層治理從“干部獨奏”變為“群眾合唱”。
“先鋒隊”擦亮鄉村振興生態底色
在三鋪村,有7支村環境管護隊家喻戶曉。他們由133名村內黨員與群眾組成,活躍在村庄的每個角落,用“繡花功夫”雕琢美麗鄉村新圖景。
“以前村裡環境整治總像一陣風,現在有了常駐的‘環境管家’”。吳老組村民吳中巨指著家門口新砌的花壇感慨。這7支管護隊伍將全村劃分為21個網格,每日開展“清單式”巡查,從垃圾清運到溝渠治理,從庭院美化到公廁維護,覆蓋人居環境全鏈條管理。
面對農村環境管護資金短缺的普遍難題,三鋪村創新推出“產業反哺+多元共擔”資金籌措機制。通過統籌村民組內藍莓產業基地收益作為環境治理專項資金,配合“村民籌一點、集體補一點”的眾籌模式,不僅實現管護成本同比降低17.5%,更帶動藍莓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產業發展與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
這種“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治理模式,不僅擦亮了村庄顏值,更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破解了農村環境治理中資金難持續、群眾參與低、效果易反彈三大痛點,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樣本。
“和事佬”構筑矛盾化解“終點站”
在三鋪村吳老組村民議事廳內,十余名村民圍坐一起,村黨支部書記查顯林手持記錄本,正主持著本月的“鄉村夜話”。這種充滿煙火氣的議事場景,正是該村“1+3”多元調解體系的生動注腳。
“以前兩戶為10厘米宅基地鬧了三年,現在廣場上開個‘夜話’就能說開。”更樓組村民組長查名山展示著他的調解筆記,裡面詳細記錄了組內今年以來的調解事項。
面對鄉村多發的土地權屬、鄰裡糾紛等矛盾,三鋪村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治理生態: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整合黨員代表、鄉賢能人、村民組長三方力量形成“矛盾吸附矩陣”,在村組兩級搭建“百姓議事廳”實體陣地及“鄉村夜話”議事平台,將矛盾化解陣地前移至農家院落、田間地頭,架起群眾“連心橋”。
三鋪村通過這套治理體系持續保持基層善治記錄,近十年來,村內矛盾化解率達100%,群眾滿意率達100%。“我們正在搭建鄉村政務數字化平台,”查顯林說道,“多個智能攝像頭覆蓋村內重點區域,平台將實現網格化管理,簡化辦事流程,以后,村民通過手機APP就能提交訴求,從而快速得到解決。”數字化手段也將為傳統調解注入新動能。
“基層治理既要讓群眾唱主角,也要用機制管長遠。”公嶺鎮黨委書記鄭小林表示,下一步將深化“黨建+信用”體系建設,把治理成效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讓和諧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底座。(任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