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從一筆一畫中讀懂固鎮

2025年03月25日11:53 | 來源:蚌埠新聞網
小字號

在古代漢語中,“陽”的本義是指朝向日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陽”。

固鎮,位於谷水之北,因此得名“谷陽”。如今的谷陽城遺址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春節期間,谷陽城遺址旁邊的固鎮縣博物館再度熱鬧起來,一件碩大的刻畫紋大口陶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這個陶尊腹壁上刻有‘日月山’刻畫紋,其作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被多數學者認為這是早期文字的雛形。”固鎮縣博物館館長胡瑞介紹。

固鎮縣博物館。

固鎮縣博物館。

大口尊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多為陶質和原始瓷,2013年,考古人員在固鎮縣谷陽城遺址西北小王庄霸王城考古現場開了一條5米長,2米寬的探溝,就發現了四件大口尊,其中兩件帶有刻畫符號。

“這四件大口尊通高64厘米,口徑28厘米,腹圍95厘米,全國帶有這種刻畫符號的大口尊數量十分稀少,但固鎮縣境內一處遺址就出土了兩件。”胡瑞介紹。

一片甲骨驚天下。1899年,沉睡地下的甲骨文重見天日,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重現了3000年前古人的生活和思想。“很不起眼”的河南安陽殷墟成為中國“字都”,而刻畫符號則被專家學者認為是文字的源頭。

“作為記錄和傳達語言的工具,文字最早的出現形式是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壁上較為原始的刻畫符號,它與甲骨文極為相似,但遠遠早於甲骨文。”胡銳介紹,大口尊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它的發現,証明早在4600年前,固鎮境內就有原始先民逐水而居、世代繁衍,並為后人留下了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被譽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安徽“最古老的城址”。

一字一句、一筆一畫。從刻畫符號到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漢字,一切的緣起,皆因於她。

“字聖”著“字典” 說文解字鑄根基

千年漢字貫古今,一字一故事。而固鎮的“一筆一畫”要從1900多年前說起。

固鎮縣許慎公園許慎雕像。

固鎮縣許慎公園許慎雕像。

垓下之戰,漢王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后,大漢王朝興起。因瀕臨洨水(今沱河),劉邦在今固鎮縣濠城鎮境內設洨國,為洨侯呂產的封地,后漢改洨縣。根據東漢典章制度和史籍、漢碑等資料記載和地方史志文獻推測,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於公元95年至公元101年任洨縣縣長,世稱“許洨長”。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后漢書·儒林·許慎傳》中記述了許慎的生平主要事跡。

由他所編撰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他把原來雜亂的漢字,通過分析字形結構,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使中華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范和統一,被后世尊為“字聖”。

因一位文化名人了解一座城。在固鎮縣城西側,建設有皖北縣級城市中最大的開放式公園——固鎮縣許慎文化公園。

公園大門兩側懸挂“高山仰字聖,流水聽文音”的楹聯將字聖許慎與固鎮境內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固鎮“書法琴樂之鄉”的藝術特色。

許慎不僅讓固鎮的歷史韻味有了現實的載體,為名人故事和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體依托,也為城市提供了一張特有的文化名片。

“2014年,我縣建設了許慎文化公園,在垓下許慎曾經為官的地方保留了許慎著書台,對漢字起源、傳承、發展進行展示。同時,常年不定期開展各類書法、詩詞、楹聯、吟誦等漢字藝術傳承與推廣活動,紀念這位冠絕古今的文字學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華文字的魅力。”固鎮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原縣文旅局局長王中華介紹。

“字聖”著“字典”,在一筆一畫中勾勒出漢字文化的韻味,也為固鎮埋下了一條文化根脈。

打造“書法之鄉” 翰墨飄香潤谷陽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書法一直貫穿並影響著固鎮的歷史與現在。

“這件青銅器鑄造精美、通體鎏金,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在固鎮縣博物館,講解員殷煥煥正在給游客介紹館內的一件鎮館之寶——漢代文物“鎏金龜形銅硯滴”。該器物有進水口、出水口、器身,背部有一個小小的按鈕,可以按壓這個按鈕,水就會從這個小烏龜的嘴裡面出水,是古人儲存硯水,供磨墨添加硯水的器具,博物館內一塊塊不起眼的封泥,蘊藏著漢代精湛的書法技藝……

固鎮縣博物館收藏的漢代文物“鎏金龜形銅硯滴”。

固鎮縣博物館收藏的漢代文物“鎏金龜形銅硯滴”。

從出土文物到書法名人,固鎮名家輩出,書法淵源深厚。當代書法名家尉天池、李百忍等都多次來固鎮授課,並留下珍貴的墨寶。一批固鎮本土書法家迅速崛起、獨樹一幟,書寫出了獨特的“固鎮現象”。

傳統文化在新生代中生根發芽,每逢佳節,固鎮的街頭巷尾、書畫展館都少不了寫對聯、送福字的揮毫潑墨,一撇一捺彰顯書法魅力,一橫一豎書寫美好願景,在墨香的浸潤下,一幅幅書法作品化作了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說文解字、書法之鄉。固鎮縣在2016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現有中國書協會員14名,省書協會員56名,書法家協會1個,書畫院1個,有書法展覽場館4個,有書法分會36個。

近年來,固鎮縣充分發揮“中國書法之鄉”品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繼續在隊伍建設、設施建設、基礎教育、創作研討、對外交流等方面不斷努力,大力優化人文環境,把固鎮縣的書法事業不斷推上新台階,進一步提升固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文字傳承的力量,超越時空歷久不衰,今天的固鎮,文字之美隨處可見,街頭巷尾側耳可聽。文字蘊含的厚重文化和情懷,在谷陽大地不斷繼承和傳揚。

跟著“漢字”去旅行 “字游”自在展活力

從“漢字”傳承到“漢文化”發掘,在固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正變得密不可分。跟著漢字去旅行,近年來,固鎮縣圍繞建設繁榮興盛的文旅富縣目標,持續發揮“漢興之地、勝利之城”文化特色優勢,“文”與“旅”的深度融合,讓旅游“字游”自在,更有“詩”意。

1月18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2025年“多彩研學安徽年”特色研學旅游季啟動。啟動儀式上,固鎮縣入選研學旅游基地品質提升試點縣。固鎮縣谷陽城遺址公園和固鎮縣博物館入選全省研學旅游基地品質提升試點單位,《賡續文脈——非遺文化與垓下古城相映生輝》入選“皖美冬日 研學安徽”精品線路。

立足豐厚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固鎮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資源整合,握指成拳,把人文遺珠“串”起來,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今年春節最火的是什麼?那當屬《哪吒之魔童鬧海》。借助《哪吒2》熱播,作為哪吒鬧海的傳說地,2025年元宵節,固鎮縣圍繞“哪吒邀您看非遺、游故裡、品美食、看電影、猜燈謎”五大板塊展開,構建起沉浸式、多元化文旅新場景,覆蓋了劉集鎮(哪吒鬧海傳說地)、濠城鎮(垓下景區)以及谷陽鎮等多個場地,不斷展現固鎮文旅開年的新活力與新機遇。

“孩子跟著巡游隊伍跑了三圈,把哪吒故事記得比課本還熟。”來自蚌埠的李女士帶著孩子專程來到現場進行體驗,“這種沉浸式旅游方式,不僅讓神話照進了現實,更激發了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

《哪吒之魔童鬧海》書寫了新的影史傳奇,面對“哪吒故裡”這個超級IP,固鎮縣用“秒速反應”模式迎接潑天的流量。

“哪吒鬧海的故事在九灣世代相傳,上至白發老人,下至少年兒童,沒人不知道哪吒的故事。”劉集鎮鎮長張耀介紹,“早在2021年,我們結合和美鄉村建設,修建了哪吒鬧海展覽館、哪吒文化廣場、哪吒雕像等建筑,在家家戶戶的外牆上繪制了‘哪吒鬧海’牆畫,為我們接住這波流量奠定了基礎。”

“固鎮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在文化與旅游加速融合的當下,如何讓“流量”變“留量”,進而轉化為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能量”?這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固鎮縣文旅體局局長張艷梅表示。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趁熱打鐵”,固鎮將哪吒文化列入了全域旅游規劃。而在此之前,固鎮縣圍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已投資近10億元,建成開放了固鎮縣博物館、垓下遺址公園、谷陽城遺址公園、津浦鐵路固鎮站遺址公園和固鎮烈士陵園(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在3個鄉鎮及城區建成4個非物質遺產展示館﹔垓下景區上榜皖美消費新場景百佳名單,獲評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納入第四批安徽省國際交流合作基地,入選第二批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推出紅色傳承、農耕文化等特色主題線路6條,開發國防教育、考古非遺、漢字研學等主題研學游產品8個……

文化旅游的繁榮創新,使固鎮煥發出奕奕光彩,吸引著四方游客前來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於是,固鎮,各類節慶活動,應運而生。春季櫻花季、夏季伏羊節、秋季菊花季、冬季年貨節……“四季四節”“四節四色”,讓文旅融合多點開花。

據統計,2024年固鎮游客已突破4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6億元,分別增長33%、17%。在一個個“文旅+演藝+休閑+夜景”文旅消費新場景中,文化遺存煥發出了青春時尚新光彩,古老與現代,厚重與輕快,在這座城市中交相輝映。

大美固鎮。

大美固鎮。

從“字源”刻畫符號、“字都”安陽的甲骨文,到“字聖”著“字典”,文字的力量跨越時空,凝結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基因。

筆墨流轉千年,文脈浸潤一方水土。眼下,固鎮正以雄渾激昂的氣韻,在新征程上的畫卷上揮毫潑墨,在一筆一畫中書寫新時代的文化傳承故事。

“一筆一畫”守護文化根脈

□龐貴軍

在歷史的長河中,漢字系統以其穩定性和傳承性,使得中華歷史文化能夠持續發展並保存著完好的形態,中華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貫之,連綿不絕,至今熠熠生輝。

從刻畫符號到漢字規范化,固鎮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脈絡,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証者。

在谷陽城遺址考古中發現,帶有“日月山”刻畫紋的大口陶尊,被認為是4600年前先民留下的文化印記,這些刻畫符號雖簡單,卻是漢字雛形的重要體現,揭示了固鎮與早期文字的深厚淵源。而這些早期文字,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中華文明從符號到文字的起點。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著書《說文解字》,通過分析字形結構,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讓漢字的形、音、義趨於統一,也開創了漢字規范化的先河。固鎮作為許慎曾任職、著書《說文解字》之地,保留了著書台,並建有許慎文化公園。

書寫才能傳承。直到今天,人們隻要手執毛筆學習書法,就要身正、筆正、紙正,一筆一畫臨摹流傳了上千年的法帖。

在固鎮,從古代文物中的書法技藝到現代書法名家的墨寶,這座古城賡續中華文脈,以字傳道,以文化人,書法傳統代代相傳。2016年,固鎮被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傳承地。

固鎮的“一筆一畫”,既是歷史的縮影,也是守護文化根脈的傳承。從刻畫符號到漢字規范化,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書法藝術的繁榮,固鎮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中華文明精髓,並借由漢字,讓更多人讀懂固鎮故事。(尤靖文 凌義樂 文/圖)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