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大附屬巢湖醫院胃腸外科成功開展一例“3D全腹腔鏡下近端胃根治性大部切除術”

近年來,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結合部癌的發生率較前明顯上升,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根治性全胃切除,但術后營養不良和貧血的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早期胃癌的檢出率進一步提高,最大限度地保護胃功能已成為腫瘤根治術的新要求。
近日,安醫大附屬巢湖醫院胃腸外科江兵主任醫師團隊為一早期賁門癌患者成功實施了“3D全腹腔鏡下近端胃根治性大部切除術(食管-胃裂隙法吻合)”,實現了保胃功能技術的新突破。
患者朱先生因在胃鏡體檢中發現“賁門佔位”入住該院胃腸外科,病理提示為早期賁門癌,完善術前檢查后,未發現肝肺等遠處轉移。江兵主任醫師團隊經過充分術前討論及評估,並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決定為患者實施“3D全腹腔鏡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盡最大努力保留患者的胃功能。
該手術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蒿漢坤團隊首創,即在完成近端胃切除后,於殘胃前壁縱向做一漿肌層裂隙,長約3cm,保留黏膜完整,將食管斷端與裂隙遠端胃壁行端側吻合。此外,吻合口近端的殘胃作270°折疊包繞食管下端,以形成假胃底,產生食管下段的壓力區(類似於單向機械瓣的作用),增強抗反流效果。
該患者術后第3天通氣,進一步完善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提示吻合口通暢、胃排空良好,遂開始流質飲食。患者術后第6天拔除腹腔引流管,術后第7天康復拆線出院。術后兩周對患者進行隨訪,患者半流質飲食正常,未出現返流、燒心等症狀。
在近端胃切除術后保功能手術中,目前佔主流地位的是雙通道吻合和雙肌瓣吻合,但均有一定的弊端。全腹腔鏡下裂隙法吻合完全在腔鏡下操作,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且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胃的功能。
此項技術的成功開展,是該院胃腸外科團隊不斷探索創新、精益求精的結果,體現了其在微創外科領域的技術實力和水平,同時,也豐富了該院對胃癌的手術治療方案。未來,醫院將繼續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引進新技術、開展新項目,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楊侃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