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大思政”做好“大文章” “生命線”煥發“生命力”

雨山區司法局向山司法所走進南山小學開展“壓歲錢保衛戰”辯論賽活動。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鄒婷 張宗然 攝
還原馬鋼工業場景,致敬大國工匠精神,話劇《爐火照天地》走南闖北,匯聚起工業立國、科技強國的澎湃力量﹔實地體悟“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現場探尋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璀璨星光,薛家窪生態園、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思政課堂”……
是什麼力量,持續激發著馬鞍山兒女向上、向前的奮斗之姿、攻堅之能、改革之勇?追根溯源,乃是思想之力。真理之光照耀前路,思想洗禮一以貫之。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近年來,馬鞍山市胸懷“國之大者”,善用“大資源”,打造“大課堂”、建強“大平台”、構建“大格局”,守正創新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內涵式發展,讓“生命線”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守正創新 盤活“思政大課堂”
春節過后,回歸校園,“開學第一課”上什麼?
“過年期間你們都做什麼了呀?”在幼兒園孩子們的“搶答”中,教師引導孩子們了解春節與傳統習俗﹔“父母可否支配壓歲錢?”南山小學的一場“壓歲錢保衛戰”法治辯論賽,激發起學生們主動學法、懂法、用法意識﹔而在中學課堂,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為切入點,激勵學子勇追夢﹔到了大學課堂,面對DeepSeek來襲,青年學子的討論從智能、科技到國防,立志報國、挺膺擔當的熱血澎湃……
從小學到大學,從稚氣孩童到翩翩少年﹔從傳統文化到法治意識,從愛國主義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場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思政盛宴”正在馬鞍山大地鋪展開來。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近年來,馬鞍山市持續深化學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斷完善組織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夯實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馬鞍山市出台了工作實施方案,細致擎畫市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新藍圖﹔成立了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研究中心和專家指導組,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主題研討會,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縱向有序銜接、橫向有效貫通。
頂層設計下,由6所在馬高校牽頭,覆蓋近90所大中小學,6大“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共同體”常態化開展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示范展示等活動﹔4個市級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工作室、6個縣區級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相繼成立,思政課建設納入教育成效評估、學科專業質量評價、教學科研成果評比……“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漸形成。
學生手中有“本”。馬鞍山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推進課程開發,深耕教材體系,組織編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叢書、“法治教育進課堂”系列叢書等,在開發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課堂教學有“方”。馬鞍山市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專題研討課,開展同課異構、異課同構、互惠教研、師徒展示(匯報)等多種形式教研活動,思政精品課、優質課等不斷涌現﹔必修選修互補、課內課外共融,思政必修課和少先隊活動課等實踐活動類課程在中小學日漸普及﹔組織創作一批優秀藝術思政教育作品,開展《百年交響·新征程》《小江豚歸來》等藝術思政教育校園巡演活動,全力打通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最后一公裡”。
老師心中有“秤”。馬鞍山市創新研發中小學思政課堂傳導式評價體系,設計《中學思政課堂學生學習情況評價表》和《中學思政課堂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表》,實現評價教師的“教”和評價學生的“學”雙重指向﹔推廣《“12345”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級指標體系》,強化課堂評價針對性、指導性和促進性,以評促改,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如今,“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一段貫穿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階梯正在逐步建立並完善。
深耕沃土 建強“實踐大平台”
“為什麼挖這麼大的坑”“這些礦石開採會不會污染空氣?”……站在凹山湖旁,感受百年礦坑巨變,面對學生們的詢問,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南山礦業公司技術大師卜維平現場上起了一堂與“礦”有關的思政課。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社會生活就是“大思政課”最鮮活的素材。
近年來,馬鞍山市全面深度挖掘各教育資源、文旅資源、其他工作項目中的思政元素,綜合運用各類場館,按照黨風廉政、工業文化、生態文明、中華文明探源等專題,分類謀劃建設一批市、縣(區)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並進行教學化改造、系統化整理、結構化完善,組建“四位一體”的市域“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綜合體,將思政課堂搬到了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第一線,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市黨風廉政教育中心、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市烈士陵園、市博物館、烏江鎮卜陳村葉連平留守兒童之家……一批深受青年學生喜愛、具有示范影響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用心烹飪有滋有味、營養豐富的思想“盛宴”,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青少年愛黨愛國情懷,讓思政課充滿生機活力、散發實踐氣息。
馬鞍山市還實施快樂學習行動,創設十大主題“1+N”戶外活動場景,吸引6萬余名中小學生參加﹔推出6大研學主題,發布研學地圖和12條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串聯近50處研學資源點,編印《研學馬鞍山》指南,吸引市內外學生、家長60余萬人次參與研學。
採石江畔、劉禹錫陋室、凌家灘遺址、蒙牛工廠……從課堂內走到課堂外,從百花齊放的地方文化到熱火朝天的生產一線,思政課堂在馬鞍山大地上有了一份看不完、走不盡的“行走地圖”,帶動馬鞍山市各級各校結合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實境思政課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悟,在體悟中成長。
如今,《我是姑孰文化傳承人》思政教育品牌,以“講好家鄉故事、弘揚當涂文化”為主題,以學生自主教育為依托,採取“大學生對高中生宣講、高中生對初中生宣講、初中生對小學生宣講”形式,將千年姑孰文化娓娓道來,引導學生在講故事和聽故事的過程中自我教育,激發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禮敬愛國者》思政教育品牌,以“愛國”為核心,通過“述、演、評、議、寫、唱”等形式還原歷史真實場景,講述愛國者動人事跡,《禮敬愛國者(屈原篇)》被人民網慕課平台收錄供全國中小學使用,安徽青年報對《禮敬愛國者(蘇武篇)》進行了專版專題報道。
還有,“江上課堂”系列課程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本地歷史人文獨特魅力,“好家長”成長營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創新平台……一個個響亮的思政教育品牌,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實踐育人新范式,讓思政工作“活”起來、“火”起來。
春風化雨 浸潤“尋常百姓家”
“大思政”之大,在於胸懷“國之大者”。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基層則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的“最后一公裡”。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用好“傳家寶”、守好“生命線”,持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網絡,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強大力量。
高舉思想旗幟。馬鞍山市堅持開展各類宣講5.4萬場次,受眾160萬人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類宣傳、落實到各級各類媒體,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充分發揮“學習強國”學習平台的輻射帶動作用,創新工作載體,靈活實踐方式,持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實。
涵養文明底蘊。逐級選樹表揚好人,舉辦“好人節”,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建成78個文明實踐服務站,廣泛開展關愛特殊群體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建設“新風堂”44個,舉辦移風易俗活動885場,有效遏制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堅持以文化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話劇《爐火照天地》入選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黃梅戲《碧水東流》等4部文藝精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24年,共打造50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04座“文化+”口袋公園,開展“江南之花”“文化進萬家”等群眾文化活動2.5萬余場,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推進基層治理。馬鞍山經開區“三聚焦三引領”推動非公企業思政工作有效開展,2024年收集強生產、促發展“金點子”210條,累計取得創新成果130余項﹔和縣卜陳村,弘揚“身邊好人”,堅持“書記有約”,打造“善行卜陳”,夯實“強基固本”陣地,2024年開展“皖若春風”農村思政大舞台活動5場……馬鞍山市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探索形成一批適合企業、社區、鄉村特點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其中,半山花園社區“‘五園共建’筑就美好家園”近期獲評全省第一批“黨建引領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區治理”優秀創新案例,其倡導的建設紅色家園、文明家園、快樂家園、美好家園、服務家園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黨建引領、數字賦能打造社區“微腦”,黨員群眾共同守護、共同建設社區,為城市基層治理注入了“新動能”。(記者 鄧婷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