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長江上的團圓飯【2】
臨近春節,長江之上,船舶仍是來來往往。
1月25日清晨時分,安徽省馬鞍山市鄭蒲港碼頭的2號泊位上,停靠著豫大成集686號貨船,船艙裡的一箱箱貨物正在等待裝卸。
船長曹偉站在駕駛室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頭頂的起重機。“我平時就跑江蘇鎮江到安徽馬鞍山這條線,航線比較固定,一個月能跑4、5次往返。”曹偉介紹,他從十幾歲就跟著父親跑船,結婚后,更是和妻子一起“子承父業”,一直在船上生活。
在他眼裡,船就是家。
可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此時船上隻有曹偉自己。“俺媳婦回老家接孩子去了,在船上過個團圓年可不容易嘍!”曹偉興奮地搓搓手。
有多不容易?距離上次他們一家在船上過年,已經是5年前了。
“跑船太辛苦,船上條件又差,以前在錨地,一天到晚耳邊都是轟隆隆的柴油發電機聲音,到處還烏煙瘴氣,俺媳婦心疼孩子,不讓他們來。”回想起以前,曹偉心有余悸。那時候靠泊之后需要靠船尾的柴油發電機發電,花費高、污染大,連大功率電器都不敢用。
轉變發生在2020年,為了長江沿岸“山青水綠”,也為了讓和曹偉一樣的“船老大”們能有更好的靠岸生活條件,安徽馬鞍山供電公司為長江馬鞍山段沿線港口建設了岸電設施,其中鄭蒲港建有80千瓦一體化岸電樁3個。自此,停靠在港口的船舶,用上了“外來電”。
曹偉的船,也在2022年完成了受電設施改造,船上臥室、廚房、客廳、淋浴間一應俱全。“現在靠岸接入岸電后,和家裡一樣啥電器都能用,孩子來過年,在船上就能和家裡一樣舒服了。”曹偉說。
中午時分,碼頭邊出現了妻子張穎和女兒曹越、兒子曹磊的身影。甲板上,曹偉早早就已經站定等著孩子了。
還沒見到孩子面,就聽到姐弟倆喊道:“爸,我們給你帶好吃的來嘍!”曹偉急忙幫孩子接著行李,招呼孩子進客廳。“妮兒,江上冷,你穿這點哪行?趕緊進屋,裡面開著空調哩。”看到孩子,曹偉難掩欣喜之情。
相比江面的寒冷,溫暖的客廳中,茶幾上擺放著水果和零食,一個“水上的家”格外溫馨。
“有人在家嗎?”船外傳來一聲喊,來人是安徽馬鞍山供電公司港口專班班長章權,他是來給曹偉一家送菜的。
“老曹是第一批船舶岸電受電設施改造的船主,平時接觸的比較多,一來二去,我們也就成為了朋友。”一陣寒暄過后,章權邊說邊把從縣城帶來的春聯、蔬菜等物品放下。
2022年6月,安徽馬鞍山供電公司成立鄭蒲港港口服務專班,為停靠船舶建立用電檔案、增配船舶用電設施配件庫、設立“船員便捷快遞點”等,為每一位“船老大”提供貼心服務。“平時他們上下港都不方便,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我希望可以替他們多想一點、多做一點。”章權說道,春節期間,章權和同事仍堅守在崗位上,義務為停靠在碼頭的貨船提供用電及延伸服務。
送走章權,姐弟倆也開始幫父母貼春聯。“爸媽老是怕我們吃苦,其實我們更想他們。”對於他們來說,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現在這個“水上的家”更好了。
廚房裡,張穎准備著晚上的菜,菜板的噠噠聲合著姐妹倆的歡笑聲,濃濃的年味和親情,在這艘貨船上彌漫……
一艘船,也是一個流動的家,它承載的不僅是貨物,還有熱氣騰騰的生活。2024年,安徽馬鞍山地區使用岸電次數超1.5萬次,同比增長19.3%,接電時間19.1萬小時,同比增長21.6%,用電量56.1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152.7噸。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