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600年“靈蛇”舞動非遺風採【4】
人民網合肥1月24日電(呂歡歡)夜幕低垂,繁星點點之下,位於安徽省肥東縣的和睦湖畔,被“洋蛇燈”映照得五光十色。
長128米的“洋蛇燈”,由竹篾精心編制而成,身披彩紙鱗片,通體透著紅光。一百多位舞者們則身著艷麗的傳統服飾,巧妙操控,前面蛇珠開道,后面洋蛇狂舞,“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等動作行雲流水,使洋蛇仿佛活了過來。
蛇頭時而低垂,猶如金龍出海,時而高昂,似要騰空而去。從空中俯瞰,蛇身蜿蜒曲折,造型多變。每一次扭動、每一個轉身,都傳遞著這一非遺藝術的精彩,最后完美地盤繞出一個高達6米多的寶塔形態,引得周圍觀眾屏息凝視,掌聲雷動。
這一獨特的舞蛇表演,就是來自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洋蛇燈”。
它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手工技藝、民間信仰、民間口頭文學等多種文藝形式於一體,舞蹈獨具匠心、制作工藝復雜,每次制作堪稱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包公“洋蛇燈”每18年才會“出動”一次,每次增加一節,目前蛇燈已長達135米,難得一見。
在當地,“洋蛇燈”出彩又出圈,並非稀罕事。它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展示。
早在1984年的廬州第一屆燈會,“洋蛇燈”首次從偏僻的山村走向繁華的大都市,隨后也數次走上央視的舞台。2008年6月,大邵“洋蛇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歷經600多年,古老的“洋蛇燈”以其復雜的工藝、獨特的玩法和精彩的表演,穿越歷史,生生不息。
當然,這背后離不開一群默默堅守的“守藝人”,一代傳一代,從未間斷。
邵二勇作為“洋蛇燈”第11代傳承人,在2024年底從他父親邵傳富手中接過接力棒。早在他30歲時,其父親便開始對他進行訓練,這些年來,他系統學習了“洋蛇燈”的扎制、設計和表演的功夫。
現如今,邵二勇已將“傳承”這項任務擔在了肩上,“洋蛇燈”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昨天我們剛從亳州表演完回來,到家后又趕忙加緊排練,一直到晚上11點多結束,今早又起個大早為今天的表演做准備。”邵二勇說,安排得越忙,他們越有一身勁,“我們這裡玩燈的大多是中老年人,鑼鼓隊裡更是如此。別看年齡偏大,但是干起活來卻是精神抖擻,精神頭兒絲毫不輸年輕人。”
事實上,和其他很多非遺一樣,肥東大邵“洋蛇燈”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不過,在大邵村,村裡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學這門手藝。
在此次“洋蛇燈”表演中,有燈員138人,包括老中青三代人,其中年輕大學生有20多人。在武漢上大二的學生邵自彧,在還未放假前,就早早地打聽好了今年的演出時間,表示非常榮幸能夠作為隊員之一為傳承非遺貢獻力量。
這樣一場家門口的文化盛宴表演下來,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大家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們樂此不疲。
接下來,從小年開始,他們還會在逍遙津公園、肥西縣、長臨河省級旅游度假區、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等地表演,並於3月1日(農歷二月初二),在包公故裡文化園收官“回家”。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