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引江濟淮:數字引進來,建設快起來
自動調直、切割、彎折、焊接、轉運……冬日暖陽裡,走進引江濟淮二期工程的綜合加工廠,工人寥寥可數,一台台“聰明”的機器人化身“主力軍”,機械手臂靈活流暢地運作,精准地完成每一道鋼筋加工工序,加工完的鋼材將被用於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
引江濟淮二期工程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設主要內容由輸水干線工程、骨干供水工程和管護工程構成。合肥水源工程屬其骨干供水工程版塊,建成后將在合肥境內實現引江濟淮與淠史杭灌區兩大工程的歷史性牽手。
俯瞰江淮運河與淠河總干渠交匯。受訪者供圖
在傳統基建的鋼筋加工廠,操作工人需要熟練操作機械設備,才能加工出合格的產品。過程中,工人不但要反復地人工上、下鋼筋,對體能要求極高,而且要對設備的性能熟悉。
“尺寸控制全靠卷尺測量,彎曲調整值等技術參數全憑經驗,加工出來的尺寸不對,也要憑經驗調整……”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項目工程總承包項目經理王飛說。
如今,隨著自動化鋼筋加工設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鋼筋加工的產能,加工成品尺寸精確,質量優秀,並且設備安全性能高,降低了機械傷害的風險。
“比如眼前的這個數控立式鋼筋彎曲中心,它讓鋼筋的彎曲成型加工更加便利。傳統彎曲設備需要四五個人操作,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加工精度也得到提高。”王飛說。
加工廠裡,工人正在操作機器人焊接大型壓力鋼管。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在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中,長達數百米、最大直徑四米的壓力鋼管,由於長期埋在地下,因此對焊接、防腐等工藝提出更高要求。
在合肥市肥西縣的一家智能制造廠,廠房內擺放著眾多壓力鋼管,每個都有兩個人高,這些都是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的輸水管道核心部件。在這裡,一場工業自動化革命正悄然上演。
繁忙的生產現場,焊接機器人揮舞著鋼鐵懸臂,精准無誤地對著一道道管道焊縫進行焊接作業,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印象中焊花四濺的緊張感,隻有工人拿著遙控器,“一切盡在掌握”的鬆弛感。
工人隻需要操作遙控器,就能完成焊接工作。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過去四個人干一整天的活,它隻要三個小時就能完成。通過遙控器,機器人便能自主啟動並完成復雜的焊接任務,真正解放了焊工的雙手。”智能焊接技術專家向記者解說著焊接機器人的操作方法。
在他看來,新型機器人的誕生不僅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保障焊接質量的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是智能制造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的典范。
通過一天的採訪,種種水利工程建設突破不免令人感慨,科技的力量讓水利工程建設“插上了翅膀”,實現了工程建設水平質的飛躍。
俯瞰正在建設的合肥水源工程。受訪者供圖
在科技引領下,工程建設提速。截至目前,合肥水源工程已完成約70%的混凝土澆筑任務,正在加快實施,計劃2025年3月完成主體鋼筋混凝澆筑及輸水壓力鋼管安裝等主要節點,工程預計在2026年4月完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