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安徽淮北:非遺花饃蒸出濃濃年味兒【3】
“出鍋嘍!”隨著鍋蓋掀開,蒸汽裊裊散開,五顏六色、造型別致的“蛇”元素花饃漸漸清晰。
高斯雅看著自己的作品,喜笑顏開:“馬上就是農歷蛇年了,這是我剛學的造型,親朋好友們特別喜歡,我准備過年給大伙兒都送點去。”
高斯雅是位90后,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的她,在畢業后不走尋常路——做起了花饃。因為喜歡,也憑著這份喜歡,她做出了名堂,還正式成為淮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第三代手藝傳承人。
談到緣何選擇創業做花饃生意,她介紹,花饃也稱“面塑”,俗稱“面花”“花饅頭”,在淮北過春節有著“過大年,發面蒸花饃”的年俗。其中“發”寓意新的一年發家發財,“蒸”寓意來年日子蒸蒸日上,是當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最初接觸花饃是因為家族有糖尿病史,而外面賣的無糖面點很少,再加上自己小姨本身就會做花饃,於是我和小姨有了這個想法,想讓更多人吃到。”
她回憶,一開始,從最簡單的玫瑰花做起,用火龍果汁和面粉調色一起做,調色、和面、做造型、醒發、上鍋蒸。全部按照教程來,誰料下鍋時漂亮的花型,蒸熟后不僅顏色變了,造型也不立挺了。
“因為蒸出的成品是‘發福’的面坯,面團進鍋蒸和出鍋之間有個膨脹率。要想蒸出造型美觀的花饅頭,需要根據不同造型、面坯的硬度、醒發時間、坯型的薄厚進行調整。”高斯雅說,在無數的實操中,她摸索出了經驗。
如今,經過她的巧手,萬物皆可“饃”,能做出上千種各類造型的花饃: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面團就變成了寓意吉祥的國潮醒獅、惟妙惟肖的壽桃、圓潤飽滿的青蘋果,還有祥龍花饃、元寶福袋、南瓜卡通包、花束等。
她說,花饃雖然用料相對簡單,做起來可是一個技術活,要按嚴格的工序進行,和面、發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現在,老人過生日喜歡訂上一個花饃蛋糕,逢年過節訂得更多。”高斯雅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中式花饃健康的特點吸引了不少顧客,手工制作的花饃在冷藏情況下可以儲存半年,冬季室外可儲存半月左右,室內可儲存四到五天左右。
此外,她緊跟市場潮流,推出了一系列新穎設計的包裝,讓花饃兼具視覺美感與健康品質,使得古老的花饃在新時代下煥發出了新的魅力。
蒸花饃,“蒸”出新年新氣象。在淮北,花饃這個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非遺美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少人還前來向高斯雅取經,學習制作方法,她全部傾囊相授,累計教授上百名學員。
如今,花饃在當地人眼裡,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寄托,成為“新”年貨,為大家增添了新年味兒。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