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花燈非遺進校園

寒假臨近,為豐富校園生活,激發學生的動手實踐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日前,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第四小學組織開展“巧手‘塑’花燈,‘花’式迎新年”主題活動,學生們通過剪紙、繪畫等制作花燈,欣賞非遺花鼓燈表演,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迎接新年的到來。
同學們賞花燈、猜燈謎。
花燈又名燈籠、燈彩,是我國傳統民俗工藝品。花燈制作的歷史源遠流長,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颍上四小的校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花燈小路被精心布置,五彩斑斕的花燈隨風飄揚,“燈籠紙”變成知識牆,向學生們展現著非遺燈彩的魅力。
活動現場,身著古裝的 “管仲”和“鮑叔牙”向同學們講述了名相管仲的故事,“管鮑之交”的友誼故事感染著學生們﹔美德少年花燈將中國傳統美德和校園文明禮儀文化通過繪畫或文字的形式呈現在燈面上,讓小小的花燈成了傳播美德的星火﹔童詩童謠燈的花燈上,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寫上自己創作的童謠﹔猜燈謎花燈上則懸挂著五顏六色的燈謎,孩子們猜燈謎、賞花燈,玩的不亦樂乎……
國家級非遺——颍上花鼓燈表演。
“一雙紅袖舞紛紛,軟似花鼓亂似雲,自是擎身無妙手,肩頭掌上有何分。”颍上縣職業技術學校花鼓燈社團的師生們還走進校園帶來了精彩的國家級非遺——颍上花鼓燈表演。隻見舞姿蹁躚,“扇”舞飛揚,節奏與韻律交織,充分演繹出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同學們還在藝術團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花鼓燈基礎步伐和動作,親身體驗花鼓燈舞蹈的魅力,悉心體會颍上花鼓燈那別具一格、動人心弦的韻味與魅力。
走進手工教室,學校特別邀請了本地的非遺花燈制作藝人蔡師傅進行燈籠制作現場教學。一個小小的花燈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繁瑣。同學們滿懷期待地圍坐在桌旁,隻見蔡師傅拿起一根高粱杆,向同學們展示如何彎曲它來制作花燈的骨架。他的雙手靈活而有力,隻見高粱杆在他手中輕輕一轉、一彎,通過嵌入結構、榫卯結構等方式,燈籠的骨架便已初步形成。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蔡師傅的每一個動作,眼神中充滿了好奇與渴望……
同學們認真學習如何制作花燈。
在隔壁手工老師的指導示范下,學生們在制作好的花燈上展開二次創作,隻見一雙巧手上下飛舞,剪刀輕繞紅紙,說說笑笑間,紙碎繽紛洒落,片刻后剪刀之下就誕生了花朵、動物、漢字等栩栩如生的圖案,賦予燈籠獨特的裝飾效果。小朋友們看著親手制作的花燈,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喜悅的笑容。他們相互展示、交流,賞玩花燈的同時,也和伙伴們分享著制作過程中的點滴快樂和成就。
同學們精心制作花燈。
小小的花燈既烘托出了節日的喜慶氛圍,又寄托著人們對健康、平安、長壽的美好期盼,傳遞的不僅僅是一份節日的祝福,更多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展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朽的魅力。(沈雲鵬 潘海龍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