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碧根果之都”十年樹木

2025年01月06日07:2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大多數的安徽人可能不知道,每四顆國產碧根果就有一顆來自全椒。在皖東的這座縣城,全椒碧根果是何時悄然生長並發展壯大的?產業鏈條又如何運轉?作為縣域特色產業,又意味著什麼?

“外來樹種”

在全椒縣,最新一季的薄殼山核桃果實,經過收集、篩選、加工后,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美味堅果——碧根果,也是年貨季裡的銷售旺品。

“中國碧根果之都”“安徽省薄殼山核桃標准化示范區”“國家全椒薄殼山核桃產業示范園區”……走進全椒縣林業發展中心的會議室,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陳列了一牆,展示著全椒薄殼山核桃產業的成績與榮譽。

不過,薄殼山核桃並非全椒縣的傳統特產。

“薄殼山核桃原產於北美,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全椒才有了第一棵薄殼山核桃樹。”全椒縣林業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發軍告訴記者,盡管全椒與薄殼山核桃盛產地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相隔萬裡,但兩地的土壤、氣候、緯度等條件十分相似,是薄殼山核桃適生區。

2014年,全椒縣開始大規模種植薄殼山核桃,調整農村林業種植結構,聚力打造縣域特色產業。

盡管從大規模發展至今,也不過十年多光景,但如今,這些來自北美的樹,已經在全椒穩穩扎根,且長勢喜人、碩果累累。“全椒碧根果”,已成為全椒的地標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縣薄殼山核桃種植面積達9.4萬畝,規模繼續穩居全國縣級規模之首。薄殼山核桃鮮果產量2023年達到1800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綠色食品認証企業17家。薄殼山核桃產業總產值近20億元。

喜人成績的背后並非一帆風順,也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我們在薄殼山核桃產業的發展中也走了一些彎路,也在這些教訓中汲取了不少經驗。”從2014年就開始在全椒從事林業工作的陳發軍,見証了當地薄殼山核桃產業從小到大的歷程。

他告訴記者,在發展初期,全椒還沒有注意到果樹品種的重要性,選用的種苗良莠不一,產出的果實質量也參差不齊。此外,對種植技術也沒有及時了解,導致栽植過密,影響了果樹生產。后來,該縣痛下決心,對薄殼山核桃的品種更新換代、及時淘汰,不斷學習先進種植技術,薄殼山核桃種植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質量與產量穩步提升。

“搖錢樹”與“致富果”

近日,走進位於全椒縣石沛鎮石沛村的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正駕駛著一種名為“搖果機”的農機穿梭在林間。在搖果機夾住樹干后,隨著機器的擺動,成熟的碧根果紛紛從枝頭墜落。因此,不少人還戲稱薄殼山核桃是“搖錢樹”。

事實上,除了生態效益外,薄殼山核桃樹“全身是寶”,經濟效益強。

“果實除了用作碧根果外,還可以榨油﹔外殼可以作為燃料﹔夾在果仁之間的木質隔膜,可以作為中藥材‘分心木’﹔樹干是優良的家具用材……”太禾林業公司負責人鄭莉華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薄殼山核桃樹一般4年到6年開始挂果,8年之后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可達60年至80年。”

陳發軍詳細算了筆賬:一棵進入盛果期的薄殼山核桃樹可以結30斤左右的碧根果,一畝地可以種8棵至12棵樹。按照每畝地種10棵樹測算,一畝地就可以產出300斤的碧根果。目前市場上碧根果價格在每斤20元,一畝地產值約6000元,利潤在4000元左右。

作為全縣最早種植薄殼山核桃的企業之一,太禾林業公司也正是看中了薄殼山核桃產業的經濟效益,種植規模從2014年的1300畝發展到如今的1.9萬畝。

“果樹分大小年,一年多產,稱為大年﹔下一年少產,稱為小年。今年正好是小年,加上此前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今年碧根果產量有所減產,約有200噸,產值約800萬元。”鄭莉華說,在一些還未進入盛果期的樹木下,公司還進行了小麥等農作物的套種,整體效益相對可觀。

小小碧根果不僅為全國各地的“吃貨”們帶來美味,還為全椒縣帶來了“社會得生態、企業得實惠、農民得增收”的多贏效應。

“以前碧根果的採收主要依賴人工爬樹或使用棍子敲打,現在用了搖果機,不僅效率提高,一天能採摘400棵樹,而且效益提升后,收入也可以增加。”在太禾林業公司操作搖果機的工人李先生說道。

鄭莉華介紹,該公司每年可以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近200人,年用工花費約70萬元。

目前,全椒縣薄殼山核桃產業累計流轉土地6.5萬畝,年支付農民土地租金3000萬元以上,直接帶動周邊農戶就近從事營林生產就業4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

“薄殼山核桃產業是真正的綠色富民產業。”陳發軍說。

“耐心產業”

“新鮮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鄭莉華說,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碧根果主要還是來自進口。但進口碧根果往往需要經過長途運輸和長時間的儲存,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其新鮮程度。而國產碧根果從採摘到進入市場的時間更短,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果實的新鮮度,口感更加鮮美,營養成分也更加豐富。

新鮮的碧根果好吃,但市場上少見,更多的還是加工炒制后的碧根果。“因為產量少唄。”鄭莉華給出的解釋朴素又現實。

鄭莉華說,果樹從種植到結果再到形成規模,需要很長時間。目前全國碧根果的總體產量還相對較小,供不應求,所以碧根果的來源主要還是靠進口。

“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需要久久為功,耐心等待,讓這個產業壯大。”陳發軍坦言,目前全椒縣9.4萬畝的薄殼山核桃,隻有1萬多畝進入了盛果期,需要更多時間去等待越來越多的果樹進入盛果期,產生更大更穩定的效益,“很多堅果加工公司都想來我們這談合作,但目前的產量還遠遠不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隻能等,產量上來了,產業鏈自然就延伸出去了。”

以全椒縣薄殼山核桃產業為代表,近年來安徽木本油料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全省初步形成了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油茶產業集群,以及皖北、皖東和皖中薄殼山核桃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全省木本油料林面積超過420萬畝,主要加工企業90多家,年產值超100億元。

陳發軍預計,按照目前全椒縣的發展趨勢,不滿5年,該縣的碧根果產量就可以突破3000噸。當地正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並積極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對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個讓國人實現國產碧根果自由的夢想,正在全椒不斷扎根。而這個產業所創造的價值,也終將惠及鏈條上所有的參與者。(記者 許昊杰)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