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和縣:社區有一抹“馬甲綠”

2024年12月24日15:3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和縣城市社區的小街小巷,有一抹“馬甲綠”,那一張親切的笑臉,一句可親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讓小街小巷充滿溫馨和溫暖,也讓和縣這座縣城幸福而又陽光。

“這丫頭真好”

在大橋社區老人余先珍的床頭旁,有這樣一張“為民服務聯系卡”,上面印有網格員、包片干部等姓名和聯系方式。這是歷陽鎮為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統一印制的。余先珍今年79歲,談興正濃,說起卡的好處,面露喜色:“有了這卡,方便多了,有困難直接打電話給丫頭。”她說的這“丫頭”不是別人,而是社區第九網格員馮萍。身穿綠馬甲的馮萍對余先珍老人印象深刻:老人有血糖等基礎慢性病。在今年4月一次走訪中,了解到老人在藥房買藥,沒有享受到慢性病政策,於是她做了個有心人,與老人戶口所在地姥橋鎮聯系,得知老人享受這方面政策,次日,“丫頭”帶著老人的醫保卡和藥盒到縣中醫院,給她買來享受慢性病政策的藥。當老人得知“丫頭”買來同樣的藥比她便宜300多元錢,連聲感謝:“沒想到現在隻花幾十錢,真便宜!”

老人指著屋裡的煙霧感應器,說年老聽覺不好,是馮萍帶人幫她安裝,起初,“一有煙,它就突突直叫,我就趕緊打電話給丫頭,她說不要緊,打開窗子散散煙,一會兒就不響。”

據悉,第九網格“零距離”為群眾辦事70多件,大橋社區全年服務群眾1000多件。

“為群眾服務很開心”

在禹錫社區書香華府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工作間,粉餅、團線、機油、針頭線腦,零碎布……一台老式縫紉機,著實引人注目。對禹錫社區第五網格員張文慧來說,利用手藝為群眾服務,既展示了個人縫紉技術,又為大家解決實際問題,可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張文慧10幾歲學縫紉,這縫紉機陪她10多年。老朋友天天見,分外親切。哪家衣服破了,哪戶紐扣掉了,哪位拉鏈壞了,隻要是衣服上出現問題的,都可拿來修修補補,分文不取,此舉深受群眾歡迎。居民劉愛增今年11月從網上買了一條新褲子,嫌褲子長點,想剪短鎖邊,就電話聯系張文慧。盡管還沒到上班時間,但為了不影響居民,張文慧就讓她把褲子存放在門衛處,一會兒上班時為她剪裁鎖邊。

“服務很貼心。”劉愛增說起社區做的事,如數家珍。去年10月的一天,她騎電瓶車被另一輛電瓶車撞了,致使她不能行走,左腿起了血泡,情急之下聯系張文慧,並報警,“她幫我調解,調解賠了我1000多塊錢。真得謝謝她。”言語間滿是愛意。

群眾利益無小事。今年六七月間,社區網格員張文慧接到居民王業雲電話反映,家中牆壁洇潮,她立即聯系小區物業人員一道上門查看,發現樓上水管被堵,需疏通。而樓上住戶在南京上班,於是又聯系好該戶,大家一起把水管疏通,並給他免費防水,樓下免費粉壁。

“晒衣服滴水、高空拋物等問題,我們挨家挨戶打招呼。”截至目前,張文慧為10多戶重點解決30多起問題。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海峰社區是和城新社區,有1.5萬人,在家人口也有1.4萬左右,小孩佔比18%左右。社區不少家庭或是農村買房進城,或是父母一方租住陪讀。

為此,社區於2024年2月成立由退休教師、在職黨員、高校大學生組成的“峰採奕奕 愛心媽媽”志願服務隊,推出“四點半課堂”,為孩子們提供心理咨詢、課業輔導、體育健身、繪畫剪紙等活動。

“我們周一到周五分別輔導語文、數學、畫畫、英語、寫作閱讀,周六周日教剪紙、糖畫、扎染等非遺技藝。”社區黨總支書記杜紅梅介紹。學生家長許小艷的孩子以前寫文章很生硬,自從來這聽在職黨員董翠翠輔導閱讀賞析后,作文水平有所提高。許小艷說孩子現在會用一些詞語寫句子,作文也常常受到老師表揚,老師稱詞語用得恰當,評語常常帶星,作文“常常是B+、A+”。

今年高考前夕,第九網格員楊梅發現一女孩在佳源中央城一處回廊上左右徘徊,情緒低落,與之交流,發現她學習壓力大,從談話中得知女孩上進心強,父母在外做生意,於是開導她隻要盡力就行。為此楊梅也和學校班主任、家裡爺爺奶奶溝通聯系,讓其盡量關注她、鼓勵她。后來從她奶奶口中得知,她已走出陰霾,精神不錯。

和縣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談到城市社區服務“零距離”時,認為方便群眾解決他們實際問題,提高群眾幸福指數,這是他們初心所在。(常興勝)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