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非遺+”創新顯活力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守得住”,更能“活起來”,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堅持守正創新,切實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傳承中積極創新,積極探索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非遺煥發新活力、展現新魅力。
颍上花鼓燈表演。颍上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位於颍城城河邊的縣文化館曲藝社,演出廳裡一場琴書展演正在進行,本地民間藝人和琴書愛好者們用精湛的技藝和飽滿的熱情演繹著一段段經典的琴書曲目。表演者在台上揮洒自如原汁原味的說唱,時而昂揚高亢,時而輕悠婉轉,觀眾們在台下聽得如痴如醉,在濃濃的曲藝說唱氛圍下感受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據了解,曲藝社每天下午都會為觀眾表演傳統曲藝節目,涵蓋了琴書、大鼓書、快板書等10余種非遺項目,吸引近百名曲藝愛好者參與表演。
當地多措並舉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之路,全面統籌縣域內文物資源,促進非遺、傳統民間藝術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創新活化利用文物和文化遺產,成立了颍上縣非遺保護中心,每年撥付非遺保護經費,專職專款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民間非遺隊伍給予大力扶持與幫助,定期開展民間非遺展演,使民間非遺項目得以保護與傳承。截至目前,全縣擁有專業非遺傳承隊伍1支,民間非遺隊伍約60余支。
舞獅表演。颍上縣委宣傳部供圖
花鼓燈是安徽省優秀的民間藝術,也是颍上縣眾多非遺項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素有“東方芭蕾”“淮畔幽蘭”的美譽。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颍上花鼓燈的發源地,颍上縣在30個鄉鎮開設了花鼓燈傳習所,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暑期非遺培訓”等活動,更好地推動非遺傳承和傳播,讓花鼓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颍上縣職業技術學校從2019年開始與縣花鼓燈藝術團合作,成立了花鼓燈社團,實行專業課和文化課相結合的課程安排,每年招收40余名學員進入社團,他們中最小的隻有12歲最大的也不過16歲,有的是剛接觸花鼓燈的初學者,有的則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藝術熏陶,他們都對花鼓燈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
淮河鑼鼓表演。颍上縣委宣傳部供圖
颍上縣職業技術學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提高傳承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數字背景下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培育非遺人才,讓他們手中有技能,捧得住“金飯碗”、挑得起“金扁擔”。截至目前,學校累計培養花鼓燈學員240余名,並被省教育廳、國資委、發改委聯合命名為“全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在今年節假日期間,走進國家5A級景區——八裡河旅游區,伴隨著鏗鏘的節奏,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正歡,還有國風舞蹈、迎賓鑼鼓、華裳巡游等演藝節目也在精彩上演,讓景區處處散發著喜慶熱鬧的氣氛。特別是夜幕降臨后大型水舞光影情景秀《颍上·行》拉開帷幕,伴隨著聲、光、電及舞蹈的相互融合,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展示出具有皖北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地還在管仲老街、明清苑、尤家花園等景區開展非遺展演,花鼓燈以及雜技、推劇、琴書、大鼓書等40余個民俗表演活動,覆蓋了節假日期間各個時段。
據了解,全縣擁有各類非遺項目38個,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 (颍上花鼓燈)、省級5項(颍上推劇、淮河鑼鼓、管仲的傳說、颍上大鼓書、颍上琴書),安徽省民間藝術之鄉1個(魯口鎮鑼鼓之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人﹔並以傳統節日、管子文化旅游節、管子文化研討會等為契機,通過文化活動、文藝賽事等形式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相互轉化,有力推動了全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沈雲鵬 寧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