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縣家發鎮:鄉村運營寫實鄉村全面振興大文章

近年來,南陵縣家發鎮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CEO團隊全域運營模式,通過夯實基礎、搭建架構、引育人才,促進資金人才、鄉村資源、產業項目精准對接,破解“運營基礎、如何運營、誰來運營”三個核心問題,推動農文旅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寫好鄉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
溪田房車露營地夜景。趙金龍供圖
以產業定位為前提,夯實鄉村運營基石,解決“運營基礎”的問題
家發鎮按照“紅色引領、桂竹成鏈、游學聚力、共富轉化”工作方針,深入挖掘和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稟賦,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把農文旅產業培育為支柱產業。近兩年成功招引溪田露營地、菌菇產業園等重點項目7個、總投資5.7億元。發揮“半城半鄉”區位優勢,建設菌菇產業綠色食品供應基地,成功創建市級稻菌現代農業產業園,菌菇在南陵市場佔有率常年超過90%。近兩年來,家發鎮先后獲全縣招商引資考核第一、全縣經濟運行考核第一等成績,獲評省電商示范鎮、市集體經濟發展示范鎮,縣“雙招雙引”暨優化營商環境先進集體等榮譽。下一步,家發鎮將以全域視野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夯實鄉村運營產業基礎,解決“運營基礎”的問題。
加快產業升級。圍繞實體經濟抓服務、三產經濟強積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支持“小樹變大樹”,助力龍騰竹木、三愛思食品等技改提能﹔推動“老樹發新芽”,深度挖掘“板石嶺的桂花香了千年”品牌故事,圍繞桂花米酒產品體系化打造梯田種植、山泉採集、酵母培育、酒造工坊、山野精舍等全產業鏈業態布局,加快推動“桂經濟”落地見效。
聚焦農旅融合。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共富學院、森谷運動休閑谷、村尚高端民宿等文旅產業項目簽約落地。舉辦好千年丹桂集市、家發紅跑、稻田音樂會等文旅活動,培育濱玉共贏、板石嶺上等農業品牌,支持培育鄉村樂園、桂妃小院等文旅新業態,讓特色農業發展搭上文旅消費“快車”。
提質特色農產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鎮域經濟發展布局,持續打造“一粒米”“一株菌”“一朵花”“一支竹”等精品農產品,加快農業產業要素賦能農村發展,推動村庄變農庄、農房變民宿、農產品變文旅商品,實現農村精神文化與文旅消費活動的轉化促進。
家發鎮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簽約。趙金龍供圖
以平台建設為抓手,構建鄉村運營架構,化解“如何運營”的問題
家發鎮在借鑒浙江經驗的基礎上,依托鄉村CEO運營團隊建成“一中心三平台”架構,提出O-I-EPC-F建設運營模式。全新定位“板石嶺上”鎮域公共品牌,確立“千桂之地,英雄家發”形象口號,打造“桂小香、竹寶”IP形象。依托“1+3+N”口袋營地模式,持續打造“李家發紅色+”研學路線、“板石嶺生態+”康養路線、“清水灣近郊+”郊野公園等文旅產品﹔開發古桂米酒、板石嶺活茶、濱玉木榨油等區域農業產品﹔研創古桂樹下、紅色家發等文創產品。下一步,家發鎮將不斷深化鄉村運營平台建設,做好鄉村運營“后半篇文章”,解決“如何運營”的問題。
創優鎮域公共品牌。圍繞“資源整合、統一運營”思路,挖掘特色資源稟賦,構建全新定位設計VI系統,以“板石嶺上”鎮域公共品牌為原點,探索“運營+特色產業”“運營+農文旅融合”等不同運營模式,開發培育一批周邊產品,開拓強村富民新路徑。
提高謀劃運營水平。根據不同村的“人、文、地、景”等要素和資源優勢,厘清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護等村庄類型,挖掘山水資源、古村文化、民俗傳統,制定有特色有差異的發展策略,串聯全域特色景觀,開發鄉村振興精品線路。全面排查整合可利用資源,明確資源可利用類型,將鄉村各類資源打包推向市場,將鄉村空間吸引力轉化為消費力。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推廣“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運營公司+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產業化聯合體,引導村集體組織農戶以土地入股、聯戶經營、勞務協作等方式參與運營發展和收益分配,推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成果共享,強化利益聯結和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多方互利共贏、共同富裕。
家發鄉村CEO導師劉鬆接受採訪。趙金龍供圖
以人才引育為本底,形成人地共促局面,破解“誰來運營”的問題
家發鎮搭建“家發人才振興”服務平台,創建蕪湖市第一個鄉村人才線上平台,組建鄉村CEO行業協會平台和“鄉村人才之家”,會同浙粵閩等地常態化開展“黌堂村語”鄉村交流沙龍,發布100名“新村民”(第一批)招募公告,首批5名鄉村“造夢師”正式上崗,南陵縣首批20名鄉村CEO學員正在培育。南京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及五彩百合花種植基地、安徽工程大學共富工坊等均已落成。聯三村成為南陵縣“雁南歸”計劃試點地,濱玉村首次躋身集體經濟收入千萬元村行列。下一步,家發鎮繼續依托人才平台,發揮人才優勢助力鄉村發展,破解“誰來運營”的問題。
創新鄉村人才引進機制。通過“家發人才回歸計劃”,吸引培育挖掘一批本土能工巧匠,引導優秀職業農民就地參與整村運營,為鄉村運營提供人才支撐。推進縣區層面探索“地域+”鄉村運營人才發展新路子,通過“縣區招聘、鎮街管理、村社使用”機制,建立鄉村運營人才信息庫和需求目錄。
構建鄉村CEO培育體系。建立健全鄉村CEO生源招錄、集中教學、基地實習、跟班出師等全鏈式培養機制。實行區域內外鄉村運營實踐基地互通,構建“專業團隊+聯系干部+創業導師”的鄉村CEO成長陪伴體系。
建立健全激勵考核政策。建立鄉村CEO基本年薪+各地制定績效的薪酬制度,提供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全過程考核機制。完善職業技能評價制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探索“以賽代評”“以項目代評”機制。(趙金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