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藝術

張文年:琢筆成韻 匠心如一

2024年12月03日10:2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一張矮凳、一副眼鏡、一把擇筆刀,一坐就是40多年——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宣筆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文年的真實寫照。

“制筆最重要的是要靜得下心來。”提起制筆,張文年侃侃而談。堅持和傳承,是他在交流中提及次數最多的詞語。

張文年在小心翼翼地修筆。

張文年在小心翼翼地修筆。張琪琪供圖

擇一事終一生

進入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沿著一條靜謐的小巷一路前行,不一會兒,一座古朴小院映入眼帘,這裡便是安徽宣州宣筆廠。

沿著長廊再往裡進,70多平方米的制筆車間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毛筆和制作毛筆的原材料,張文年正就著一碗水膠,在小心翼翼地修筆。

“你看,像這種頂上沒‘鋒’的毛都要去掉。”說話間,隻見他緊握筆杆,用力蘸入水膠,待筆頭充分浸濕后,反復揉搓脫膠至干濕適中。隨后,左手持筆,右手執刀,一根根挑出斷了“鋒”的筆頭。這便是“千萬毛中揀一毫”,既十分考驗眼力,又極其需要耐心。

關於毛筆起源,有說是“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亦有說是“蒙恬始造”。而在張文年記憶裡關於毛筆的一切,則始於他的父親張蘇。

“小時候放學后,我經常在父親的筆廠裡寫作業。寫一陣子,就抬頭看一會兒父親做筆。”在張文年的回憶中,父親張蘇的一生始終圍繞著制筆,幾十年來,風雨無阻。

在父親的熏陶下,15歲那年,張文年走上了制筆之路,琢磨起做筆的門道。

宣筆的制作並不容易。一支合格的宣筆背后是六大工序100多個繁瑣的環節,選料、水盆、裝套、修筆、刻字……每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

“一支好毛筆,講究‘四德’,即:尖、圓、齊、健。”當張文年系統學習了制筆技藝之后,更是懂得了這是一場對時間、體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驗。他說,要想滿足“四德”標准,每一個步驟都需力求極致。

一人,一燈,一案,一筆,這樣精細到甚至枯燥的工作,今年57歲的張文年一堅持,就堅持了42年。

毛筆。

毛筆。張琪琪供圖

守一技繪傳承

“宣筆制作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一門手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張文年如是說。為了不讓這門技藝失傳,張文年發動家人,先后拉著妻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一起學習宣筆的制作技藝。

“宣筆技藝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張文年深知,隻有不斷注入活力,才能讓宣筆技藝的“絕活”煥發新生。於是,他開始對宣筆產品進行改革,相繼開發出中高檔禮品套筆、書畫專用筆等。

時光依舊荏苒,歲月終不辜負。在張文年的苦心經營下,如今宣州宣筆的品種已擴大到近三百種,年產量3萬—4萬支。廠內制作的高級書畫筆,除供應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書畫店和二十多個省市外,還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地,成為書畫學者眼中的“香餑餑”。

但張文年卻沒有止步於此。在傳承古老技藝、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他始終不停地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宣筆、愛上宣筆。

這些年,張文年不放過每一個推廣宣筆的機會,積極參加各類展會,不斷向外界展示宣筆的制作技藝,從“全國非遺展”“全國文博會”到“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宣筆在張文年的手中一步步走上了國內乃至國際的“大舞台”。

“秋毫雖輕,不容一絲馬虎,在他手裡堅守的是制筆人的千年重任。筆匠雖小,不移守護之心,在他眼中接續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大道。”2024年11月,張文年入選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面對這份榮譽,張文年只是坦然一笑。

“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是一種鼓舞,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制作宣筆的決心。接下來,我會繼續挖掘傳統技藝,打造出更多文創產品,讓我們的宣筆走向世界各地,書寫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對於宣筆的未來,張文年充滿期待。(張琪琪)

(責編:范曉琳、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