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譙城區:鄉村風貌換新顏 鄉村產業大發展

一條條平坦干淨的水泥路讓戶戶相連﹔一棟棟白色的小樓上繪就文明用語﹔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寬敞整潔,設施齊全,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沿著市區向東行駛20公裡左右,就來到了“全國文明村”亳州市譙城區五馬鎮橋口村,人們所熟知的“桃花源”景區便坐落在這裡。
“桃花源”裡結碩果
近年來,橋口村持續發展壯大桃樹種植“花+果”產業。該村通過統籌“質量+技術”,建設村級桃樹育苗基地10畝,培育並推廣優良品種10個﹔以農耕文化、觀光採摘體驗、桃品種介紹、桃文化特色講解為渠道,開發桃花宴、桃花餅、桃花釀、桃花蜜、花茶、桃膠等特色產品,發展農家樂,培育特色農家飯、農家餐,促進本村“農”“文”“旅”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此外,該村連續12年承辦“五馬桃花節”,累計接待游客240萬人次,每年帶動村民就業300人次,拉動消費300萬元。2023年,橋口村實現集體收入7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8萬元,集體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增幅均位於五馬鎮前列。
“我非常喜歡我家的庭院,它不但給我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環境,也讓我們家變得更有生活氣息。”村民商秋菊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橋口村把推進村庄和庭院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增強村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該村持續推進農村“四淨兩規范”整治改善行動,開展村庄清潔行動60余次,實施改廁310戶,治理溝塘6處,修建巷道39條、山皮路10條,修繕基礎設施及文化場所10余處﹔劃分村民環境自治小組18個,將村庄環境衛生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發放倡議書3000余份,評出“最美庭院”15個、“星級文明戶”8戶。一處處環境優美的庭院、一戶戶家風優良的家庭,促進了村庄整體面貌的改造提升,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外兼修”。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塑魂。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橋口村高度重視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成立以村黨委書記為隊長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小分隊,吸收“五老”人員、新鄉賢等志願者15人,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五項重點工作,孵化理論宣講、生態保護、移風易俗、敬老愛幼等15個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廣播、流動宣傳車、宣傳欄等形式,常態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身邊好人道德模范事跡宣講等活動,評選“好婆婆”“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群眾模范30名﹔發揮“一約四會”作用,依托移風易俗文化大禮堂開展文明新風宣講50余場,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活動20余次,在豐富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努力打通鄉風文明傳播的“最后一公裡”……文明實踐提檔升級,移風易俗走深走實,文明新風浸潤鄉村,群眾生活更舒心。
譙城區古城鎮李寨村一草莓種植大棚內,農戶正在採摘草莓。
小草莓撬動大產業
11月24日,走進譙城區古城鎮李寨村的草莓種植大棚,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扑鼻而來。放眼望去,一壟壟健壯的草莓苗長勢喜人,粉白的草莓花開得正盛,成熟的草莓“躲藏”在莖葉間,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奪目。
“我種植的草莓叫‘天仙醉’,是雜交培育出的新品種,因其汁水豐富,酸甜可口,果香味濃,深受市場喜愛。”曉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曉梅介紹道,“天仙醉”草莓每畝產量2500多公斤,純利潤1萬多元,種植面積10畝,除去聘請的6名採摘、管護人員工資以及其他成本支出,一年下來淨收入10多萬元。
近年來,古城鎮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鼓勵農戶大力發展特色草莓產業,著力打造“採摘經濟”,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提升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該鎮還為當地閑散勞動力創造出在家門口“幸福就業”的機會,以“小草莓”撬動致富“大產業”,走出了一條“莓”好致富路。
紅薯迎來大豐收
近日,在譙城區華佗鎮道東村優質紅薯種植基地,一台拖拉機來回穿梭,一顆顆豐碩飽滿的紅薯破土而出,擺滿了田間地壟。農戶正在熟練地去泥、挑揀、運輸,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種植的大部分是‘煙薯25’,隻有少部分是‘西瓜紅’。從收獲情況看,畝產在3000公斤左右,‘煙薯25’具有高產、穩產、耐旱、適應性廣、抗病性強、食味佳等特點,是適合鮮食栽培的上等品種,一直以來,很受消費者青睞。今年這100多畝紅薯,早就被外地客商訂購完了。”道東村紅薯種植大戶蔣祥銳開心地說道。
紅薯種植不僅是個技術活,還需要大量勞動力。據了解,平時在蔣祥銳農場干活的有二三十人,農忙的時候達五六十人,他們大多是年齡較大的附近村民。“我家的幾畝地全部流轉給了蔣老板,我也常年在這裡干活,一天能掙七八十塊錢,還不耽誤接送孫子孫女上學。”附近村民趙大娘一直在這干些零活,她感到很知足。
產業興,百姓富。近年來,華佗鎮狠抓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引導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採取“農場+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將紅薯從小作物做成大產業,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走在譙城鄉村,無論是村前村后還是田間地頭,處處呈現一派和諧的新時代鄉村新風貌。如今,全區上下正圍繞鄉村振興這個主題,著力推動鄉村產業大發展,持續增強百姓的幸福感。(劉景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