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發現明代《和州儒學尊經閣記》殘碑
2024年11月28日15:1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由明代狀元焦竑撰寫的《和州儒學尊經閣記》殘碑在和縣被發現。
焦竑(1540—1620),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江寧人,嘉靖四十三(1564)年鄉試中舉,萬歷十七(1589)年殿試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后任太子講官等。萬歷二十五(1597)年主考順天府鄉試后,被誣陷彈劾貶至外地,歲末考核又被降職,於是辭官林泉,潛心經史,著《澹園集》等。
從殘碑上可見,字為顏楷,端庄遒勁。“……學悉還其舊。殿廡堂廉,靡不畢備, 而……”碑上殘存57個字,而收錄在《澹園續集》中的《和州儒學尊經閣碑記》全文有700多字,殘碑高約45厘米,寬約43.5厘米,厚約17厘米,重84公斤。
據發現者和縣文化研究會會員狄闖介紹,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他去和縣老縣委大院施工現場搜尋古城遺跡,行至大楓楊樹下,發現一塊類似古碑的石材,拂去石上厚厚的塵埃,清晰見“還其舊殿廡堂”等字。狄闖回去后查詢得知為明代焦竑的《和州儒學尊經閣碑記》,為慎重起見,又請從事和縣地方文獻研究的王川幫助查資料,最后確定為焦竑《和州儒學尊經閣記》。
尊經閣,即藏書樓,是貯藏六經、御制諸書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子弟閱讀之處。《和州儒學尊經閣記》是明代狀元焦竑在萬歷三十七(1609)年,為和州再建儒學尊經閣而寫的一篇文章。和縣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殷宏祥介紹,據《直隸和州志》記載,尊經閣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三(1220)年,在橫江門外,就是現在的文昌塔南邊,后毀於兵燹。明洪武初年,知州張純誠將學宮遷建於州治東南隅,即現老縣委大院內,其后不斷遷建,嘉靖中遷百福寺,即現和縣中學校園內。萬歷年間,知州郭繼芳又將其從百福寺處遷回故地,即從如今的和縣中學遷回老縣委大院內。(常興勝)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