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達人齊聚九華山 探秘高質量發展“最優解”
堅持“山上做減法、山下抓優化、沿線促提升”,是九華山一以貫之的發展思路。11月14日至15日,“山野相逢 趣在九華”媒體達人看九華主題活動成功舉辦。其間,來自中央駐皖、長三角、安徽省內的多家主流媒體記者及自媒體達人近30人,在領略九華山自然人文底蘊的同時,探秘九華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解”。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西南,名稱源於李白“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九華山是世界地質公園、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
活動現場。
山上做減法:靈秀九華“內外兼修”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九華山,秋天的景色別有一番韻味。坐上纜車,重岩疊嶂、層林盡染,與大自然的距離一下子被拉近。”一位參與記者表示,“除了優美的景色,這裡朴實的風土人情也同樣吸引著我,我將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報道好九華山的自然之美與文化底蘊。”
十王峰、摩空嶺、神光嶺……九華山境內有九十九峰,千姿百態,各具神韻。其中,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森林覆蓋率超九成,有1460多種植物和216種珍稀野生動物,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雲海、日出、霧凇、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游歷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
九華山。
“靈山九華,美在花台。”花台景區由大花台、小花台組成,是九華山高山景區之一,因盛產山花而得名。
深秋初冬時節,乘坐索道,登上海拔1200多米的花台景區,遠眺群峰,峰巒溝壑姹紫嫣紅、斑斕奪目,從空中俯瞰,好似一張鋪陳在峰林之上的恢宏地毯。
近年來,為踐行“兩山”理論,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九華山堅持“山上做減法”,合理開展“微改造、精提升”,打造進山“第一印象”,把更多空間讓給游客,促進山上環境與景區風貌、文化氛圍更加協調,推動景區品質進一步提升。
九華山風景區黨工委委員、政治處主任燕麗表示,九華山風景區一直緊扣“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定位,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堅持推進旅游綠色低碳發展,讓山更綠、水更藍,靈山秀水,讓游客在“山野相逢”。
九華山。
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近日發布消息稱,自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1月15日,九華山景區門票執行淡季票價政策,吸引游客錯峰走進九華山,感受不一樣的冬日美景。
山下做優化:“九華第一村”煥發新活力
“千年老田吳·九華第一村”。這是對九華山風景區九華鄉老田村贊譽。山環水繞、青磚黛瓦、老井古樹……關於皖南古村落的畫像,在這裡得到真實的映照。老田村自西漢起建村,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
據介紹,老田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村落格局,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達40余處。九華行祠、吳氏宗祠、池陽書舍……在老田村,一處處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老田村充分挖掘深厚文化底蘊,聚焦文物古建保護活化、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結合和美鄉村建設理念,助推農文旅深度融合,讓傳統村落煥發生機與活力。據統計,2023年老田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74.0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163元。
老田村的蝶變只是九華山“山下抓優化”戰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九華山風景區大力推動山上山下聯動發展,不斷豐富旅游業態,營造出更多新場景、新玩法、新體驗,吸引游客“千裡奔赴”。
九華山。
今年以來,九華山旅游服務和產品供給不斷提升,九華山風景區依托自然景觀等優勢,推動研學游、地質公園親子游、探秘游等旅游產品更新升級,滿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舉辦夜游非遺展演、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國風花朝節、老田古村夜市音樂美食嘉年華等各類活動30余場,讓游客從看景到入景,從單純的觀光向沉浸式體驗轉變。
燕麗說,作為安徽“兩山一湖”旅游開發戰略的主景區之一,九華山緊扣文旅融合樣板區定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實施“九華古十景”開發、老田“千年古村落”等項目,培育了一批文旅消費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推動了傳統觀光旅游向跨界融合的現代服務業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頗具唐風徽韻的九華山大願文化園景區近期備受游客青睞。該景區位於北麓柯村,佔地面積1500余畝,是集自然山水與徽文化建筑於一身,融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養生禪修、休閑觀光的旅游勝境。
大願文化園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廳館、亭橋廊榭、塔台樓閣等。設計者在傳統建筑形式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漢唐建筑的雄渾風格巧妙地融入其中,有著強烈的藝術個性特點和實用的游賞功能。
沿線促提升:緊扣“大黃山”建設重要增長極定位
九華山風景區堅持“大黃山”建設重要增長極定位,發揮池州市旅游龍頭作用,協同推動大黃山區域文旅資源整體聯動、優化互動,形成了產業集聚發展的乘數效應。
據了解,九華山正加快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體系。今年年初,九華山風景區投資3.5億余元打造的九華山交通轉換中心功能提升項目正式投用。
今年4月26日,隨著池黃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九華山文旅發展邁入高鐵時代。高鐵的開通,也標志著安徽南部地區真正構筑了高鐵大環線格局,這為九華山“沿線促提升”戰略提供了極大便利條件。九華山景區同步開通了九華山站至游客服務中心的直通車,拉近了游客與九華山的時空距離。
另一方面來看,今年6月15日,長三角首條大環線正式開通運營,串聯起三省一市重要城市,途經多個風景名勝區,如黃山、九華山、千島湖等。
高鐵將怎樣改變沿線地區的發展軌跡?融入兩條“高鐵大環線”的九華山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范本。
據了解,今年以來,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啟動了一批重大項目,涉及基礎設施、旅游、民生及社會事業等多個領域。
2024年九華山建立重大項目直通車制度,專班推進市重點調度項目,建成運行楊宏路拓寬改造工程、交通轉換中心功能提升項目,獅子峰客運索道項目開工建設,S609高源至柯村公路(天華大道)、文物數字化等項目積極推進。
同時,九華山為民服務不斷走深走實。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建立“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完成3個省級和美鄉村中心村建設任務,綜合運用EPC+O模式打造老田精品示范村,有效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百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佔比提升至33%。健全完善風景區民聲呼應工作機制,組建參保繳費、養老認証、大病報銷幫代辦服務隊伍,創建市級醫保基層服務示范點4個,實現民生事項家門口即辦、村社區代辦。
今年以來,九華山積極與黃山、天柱山等景區聯合發起成立“大黃山景區高質量發展聯盟”,成為聯盟理事會單位和聯盟2025年輪值主席單位﹔完成《九華新區旅游發展規劃》編制,積極與中國武漢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開展戰略合作﹔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獲評全市“最干淨、最文明、最暖心、最安全”景區,九華山蓮花志願者服務隊被授予“迎客鬆文明旅游志願服務隊”稱號。
“如今上九華山,均實行全網預約購票,乘客隻需要登錄‘游九華’微信小程序或‘一部手機游九華’支付寶小程序等平台,即可享受購票、酒店民宿查詢、導游預約等服務。”據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文化旅游處處長趙良貴說,今年,還將豐富“一部手機游九華”平台旅游服務范疇和業態產品,進一步擴大與國內外旅游網站深度合作。
今年1月至9月,九華山風景區游客接待量798.79萬人次,同比增長14.2%﹔旅游收入104.35億元,同比增長21.0%。
為將“流量”變“留量”,九華山風景區全力打造景區旅游民宿品牌,推動旅游民宿行業向品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2023年九華山風景區組建了旅游民宿產業聯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九華全景圖。
當前,九華山風景區民宿數量已經突破300家,其中“皖美金牌民宿”16家、“皖美銀牌民宿”35家,市十佳特色民宿24家,風景區十佳民宿28家。
這些民宿除了提供特色住宿外,還推出“民宿+生態觀光”“民宿+康養”“民宿+體育休閑”等產品,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把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根據九華山風景區的規劃,力爭2028年,環九華山片區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70億元。到2033年,協同推進大黃山建設任務全面完成。休閑度假、文化服務、運動康養、創意經濟等高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對財政貢獻不斷增加。對池州市旅游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帶動環九華山片區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5000萬人次,佔池州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接待入境游客實現大幅增長。基本形成對標國際一流的休閑度假康養產品體系,全面建成享譽海內外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文化勝地。
夜幕降臨,山上,風景如畫﹔山下,業態充盈。(吳耀東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