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向“新”提質效 夯實“硬支撐”

秋冬交替時節,行走在颍淮大地,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令人目不暇接,一批批固根本、利長遠、強支撐的產業項目如火如荼推進,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加速集成,為阜陽高質量發展夯實“硬支撐”。
拼速度、比質量,一批項目刷新“進度條”
11月5日,在臨泉縣,安徽諾德電子有限公司技改后的現代化生產車間內,一塊塊高精密單雙面線路板源源不斷走下生產線。這個今年7月開工建設、次月納統的項目,正朝著年新增200余萬平方米高端線路板目標沖刺。
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如火如荼推進。
近期以來,全市各地一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先爭優,堅持干字當頭、提振精神狀態,以超常規舉措抓發展、上項目、拼經濟、防風險,推動項目建設工作提質提效。
在界首市,總投資3.5億元的年產2萬噸功能性休閑食品及凝膠軟糖生產線項目於今年初開建,目前已完成設備安裝,2條智能化全自動功能軟糖生產線將於本月試生產。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年產2萬多噸功能性休閑食品。
在阜南縣,總投資超5億元的年產3萬噸精密鑄造及高端智能鑄造加工項目,借用過渡廠房,於今年7月開工建設、9月實現納統,月產油泵1.5萬台等,月產值超1600萬元。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億元。
在颍上縣,總投資超12億元的年產1000噸陶瓷新材料及10億隻微型安規陶瓷基片電容器項目,於今年2月開建,目前,部分設備陸續進場並調試,預計11月底試生產。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10億元。
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全市在庫億元以上投資項目587個(不含房地產開發),較上年同期增加114個,完成投資增長16.2%,高於全部投資15.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38.9%,拉動全部投資增長8.1個百分點。
技術領先、產品過硬,細分賽道上“搶身位”
市場佔有率行業領先,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實現進口替代……走進全市產業項目一線,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好、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項目,讓人印象深刻。
在雲龍糧機年產3500台(套)糧食智慧進出倉裝備技術改造項目現場,機器轟鳴、焊花飛濺,一台台行業領先的倉儲機械走下生產線。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安徽雲龍糧機有限公司通過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更新產品,探索出一條“協同創新、產學研融合發展”的科創路徑。
以創新為依托,雲龍糧機在行業的顯示度越來越高——“雲龍YUNLONG及圖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生產的輸送機、清糧機、裝倉機等十大系列10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其中,主導產品輸送機市場佔有率達43%,佔中儲糧系統設備採購量的62%、國內排名第一……
位於颍上經開區的安徽銳美輕量化精密部件生產線項目,眼下正在試生產。這個總投資8億元、畝均投資800萬元的項目,是滬蘇浙合作項目,也是皖北重點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類項目。
“這是我們為知名車企生產的驅動電機外殼。”銳美精密部件總經理吳克樺介紹,企業已成為比亞迪、北汽、廣汽、吉利等汽車廠商和電驅動頭部企業一級供應商,在細分市場佔有率居全國前三。
今天的項目檔次,決定著明天的產業高度。我市在建產業項目普遍呈現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項目投資建設主體多為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多個項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
延鏈補鏈、聚鏈成群,“6849”產業布局“塑形鑄魂”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縱觀全市在建產業項目,大多是阜陽市優化調整的“6849”產業布局中的重點項目。
通過技改、擴建、招大引強等方式,一批項目落地建設、竣工投產,推進我市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實現“老樹發新芽、小樹變大樹、獨木變森林”。
位於阜合園區的天鈉科技年產1萬噸鈉離子電池材料項目,於去年6月簽約落地,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項目建設年產2000噸鈉離子電池材料生產線,目前正在調試,建成后鈉離子正負極材料領域將有“阜陽造”,進一步壯大我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規模。
位於颍東經開區的合成生物科創研發及生產一體化項目,總投資12億元,一期項目建設2個20噸、4個50噸發酵罐合成生物學配套生產線等,形成年產γ-氨基丁酸(GABA)等生物合成營養素1440噸的能力。目前,部分設備已進場安裝,有望本月底實現試生產。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為我市生命健康產業再添“勁旅”。
放眼全市,太和縣、界首市依托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優勢,引進一批再生資源精深加工企業,推動產品向高附加值方向邁進﹔颍上縣立足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基礎,引育了賽拉弗、萬度光能等一批優質企業,產業規模快速壯大﹔阜南縣持續放大比亞迪百億項目溢出效應,從最初的線束生產擴展到如今的轉向器殼體、底盤配件、蓋板等鋁合金壓鑄件生產,產值翻倍增長。
培育一個項目,壯大一個產業。隨著一個個項目的落地、建設、投產,全市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特色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高質量發展的底氣不斷升騰。(全媒體記者 徐風光 通訊員 李維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