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工徽匠成長記丨陳建林:用心守護“人造小太陽”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也被人稱為“人造小太陽”。
作為我國在核聚變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EAST不僅展示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實力,也為全球核聚變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既然是“人造”,那便離不開人,建成運行10余年來,EAST裝置的核心部件之一——內置式低溫泵便由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副主任、首席技師陳建林在“守護”。
初見陳建林時,他穿著一身略顯陳舊的藍色工服,灰白色的頭發甚至還有些凌亂,再加上布滿老繭的雙手,怎麼看都無法和“高、精、尖”這三個字聯系到一起。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受訪者供圖
1985年7月,陳建林從國營江南機械廠技工學校畢業,進入江南機械廠任職模具制造及裝配鉗工。5年的軍工企業工作經歷,讓陳建林學會了對工作堅持奉獻、義不容辭的責任心。
1990年9月,陳建林進入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任精密裝配車間鉗工,在這期間,他在不斷充實自己技能的同時,也逐漸融入了這個處處“科裡科氣”的團隊。而他與EAST裝置結緣在2000年,彼時,裝置正在建設中,而陳建林負責的,正是內置式低溫泵的總裝工作。
這套國內首套用於核聚變裝置內置式液氦條件低溫泵,保障著EAST實現高參數條件下的等離子體長脈沖放電。由於低溫泵的環體部件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較大的累積誤差,且總體總裝精度要求極高,焊接前總裝間隙要求不大於0.05毫米,一旦誤差超出要求,重新尋找原因消除誤差將會影響EAST總裝整體進度。
這些難題需要陳建林依靠多年的工程經驗和超越於檢測工具的“手感”,通過一段段的反復試裝來解決。光是這些還不夠,在超環內部,狹小的空間窄又不透氣,他隻能蹲在固定的位置進行操作,時間長了,雙腿麻得失去知覺,站都站不起來,而這樣的工作狀態,常常一干就是幾個月。
“身體的疲憊並不可怕,整個設備需要一次性總裝完成的壓力,是難以想象的。”陳建林如是說,在那段時間裡,他連做夢都在想著如何能精准地將部件安裝到位。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陳建林不僅實現了一次性總裝成功的目標,並且測量數據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且直到現在,這套已在EAST裝置內部運行十余年的低溫泵系統,性能仍舊穩定,運行良好。
工作中的陳建林。受訪者供圖
通過了解陳建林和EAST裝置的故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漢子,能將他近40年的從業生涯與大科學工程緊密相連。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中科大同步輻射光源、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中國散裂中子源等10余項國內外重大科學工程核心部件及系統的總裝調試過程中,都有他的身影。
同時,陳建林及時總結總裝工藝經驗,參與撰寫安徽省地方標准《钎接工藝評定》,由他開發的“一種內置式低溫泵氮屏彎管的制造工藝”“高溫超導電流引線換熱器與套筒總裝裝置及工藝”“一種加速器鐵芯的疊片疊裝方法及疊片鐵芯”等14項技術工藝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或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陳建林的努力,也讓他先后榮獲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職工、首屆“長三角大國工匠”、心動安徽最美人物、中國質量工匠、“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章、“合肥工匠”等多項榮譽。
作為首席技師,陳建林不僅要完成手頭上的工作,他還非常注重青年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任職期間,先后培養出多名技能能手和技術骨干,他們中有的已經在EAST裝置中成為獨當一面的總裝“大咖”。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項看似枯燥,但十分值得驕傲的工作中去。
採訪結束,陳建林帶著記者到車間參觀。他在前面走得很急,幾乎需要小跑才跟得上他,用他的話說,科研很急,科學家們在努力改變未來,他能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去當好他們的最佳輔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