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合肥:城鄉“兩駕馬車”齊發力,讓百姓“乘”心如意

呂歡歡
2024年10月11日10: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交通的變遷,見証著社會發展的縮影。

“地鐵坐到站,公交送回家,這樣的日常出行太讓人舒心了。”如今,家住合肥市瑤海區東七社區的居民楊女士,從地鐵站出來后,便坐上M207接駁公交,花上十幾分鐘就能到家。

這樣發自內心的感慨,是“地鐵+公交”這種出行模式所帶給她最朴實的感受。

近年來,合肥市交通運輸局堅持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和民生定位,寫好公共交通及城鄉一體化發展“大文章”,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客運量持續上升,公共交通在服務城鄉居民出行、構建綠色出行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百姓“乘”心如意。

公共交通服務“多元化” 織密百姓出行“幸福網”

2016年,地鐵1號線的開通標志著合肥正式進入“地鐵時代”。

合肥市公交集團與地鐵同步,推出一系列“短、頻、快”的地鐵接駁線,運用了更加靈活的調度手段,推出“地鐵一到,公交即發”服務,讓地鐵與公交真正做到“零換乘”。

特別在近兩三年裡,合肥市公交集團圍繞地鐵站點,不斷加強地鐵站周邊3—5公裡的住宅區、樓宇群、工業區等與軌道交通的接駁,逐漸形成一張各種出行方式便捷換乘的交通網絡,初步構建起了一套“地鐵公交接駁體系”。

合肥公交開通6條“社區公交”。 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合肥公交開通6條“社區公交”。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截至目前,開通軌道接駁公交線路43條,踐行“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回家”的服務理念,打造以人為本的公交出行。

伴隨著合肥209.6公裡軌道交通網絡的鋪設,這幾年來,合肥市公交集團也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特色服務,開通各類定制專線367條,讓尋常百姓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得以持續滿足。

實行特殊群體乘車免費、在校中小學生及低保人群乘車半價、公共交通90分鐘內換乘優惠,普通乘客刷卡7折優惠等政策,公共交通公益屬性發揮明顯,城市公交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突顯,市民滿意率達92%……

“從原來的‘人跟線走’轉變成‘線跟人走’,公交公司通過主動接近市民的需求,來優化出行方式,最終服務到公共交通需求最大的群體。”合肥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最有說服力,也勾勒出合肥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成績單。

在此基礎上,合肥市交通運輸局大力推進公軌融合、公共交通降本增效和多元發展,城市公交駕駛員人均運營裡程、軌道交通客流強度等處於長三角先進水平。

在2020年9月,合肥市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2024年6月,軌道交通1、3號線被交通運輸部評為首批“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品牌線路”。

推進公共交通“一體化” 跑出城鄉發展“共富路”

全長110公裡的肥東縣長古旅游公路,蜿蜒於巢湖之濱,一端連著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一端連著國家4A級旅游景區岱山湖風景區,如同一條玉帶,將長臨河老街、浮槎山、四頂山森林公園、包公文化園等旅游景點串珠成鏈。

眼下,這條“四好農村路”,正成為群眾周邊游玩打卡的“風景線”和百姓增收的“經濟帶”。

一大早,肥東縣眾興鄉居民搭乘13路公交車前往合肥市區。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一大早,肥東縣眾興鄉居民搭乘13路公交車前往合肥市區。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作為省級“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肥東縣在“四好農村路”建設過程中,積極推進交通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了一批旅游路、產業路、資源路,推動串聯鄉村主要旅游景區景點、主要產業和資源節點,加快推進農村公路與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等融合發展。

然而,不止於肥東縣。在合肥市全域,鄉村因路而興,一條條如“毛細血管”般的“四好農村路”暢通廬州的山村鄉野,化身成一條條產業路、旅游路、生態路、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

除了建好“四好農村路”,合肥市在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農村物流業發展上也“不甘落后”。

其中在2019年,合肥市就實現了所有鄉鎮通公交率100%,行政村通客車率100%。截至目前,共開通城鄉公交線路388條,投入運營車輛2042台,線路總長度約9650.7公裡,讓村民過上了“抬腳上公交”的幸福生活。

為了賦能城鄉發展,合肥市還依托農村客運網絡覆蓋廣、通達深的優勢,引導城鄉公交積極開通由縣城至各鎮村、鄉鎮至建制村的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利用車輛行李艙、內部物品存放區等代運郵件快件,在確保安全、保障農村群眾乘車需求的前提下讓郵件快件快速送達。

合肥客貨郵合作線路61條。 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合肥客貨郵合作線路共61條。合肥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目前,全市共開通運行客貨郵合作線路61條,累計線路總數全省第一。客貨郵線路日均運營總裡程844公裡,日均運郵1500余袋件,合作線路覆蓋行政村109個。

以上都是合肥市交通運輸局加快推進公共交通服務一體化的生動實踐。

如此一來,幸福城市、和美鄉村,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起筆於廬州大地的城市鄉間,落筆在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的路網體系,城與鄉共融的“化學反應”熠熠生輝。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