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省出台政策舉措,加快“以竹代塑”產業發展——

“以竹代塑”興業富民

2024年08月08日07:33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竹碗筷、竹家具、竹工藝品……今年以來,安徽省充分利用皖南、皖西竹資源豐富優勢,大力開展“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出台《加快“以竹代塑”發展實施方案》,提高竹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帶動山區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小竹子孕育大產業

在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峽川村,漫山遍野的翠綠竹林隨風搖曳。

一大早,村民胡德勝就開始了伐竹工作,砍伐好的竹子將運往安徽鴻葉集團竹制品深加工基地進行加工。“在自家門口砍砍竹子,一年就能收入四五萬元。”胡德勝開心地說。

鴻葉集團是一家專業從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銷售的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主要生產竹、藤工藝品,工藝竹筷、竹制吸管、雪糕棒、竹纖維等各類竹制產品,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美洲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天有600萬支竹吸管從這裡銷往國內外市場。

“竹產品可以替代很多塑料制品,目前公司每年能生產20億支吸管,可以減少近1萬噸的塑料使用,減少6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鴻葉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目前鴻葉集團年加工竹材達10萬噸,已建成中國最大的竹簽、竹筷、竹吸管三大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

竹子是可再生、可循環、可降解的優質環保材料,它對塑料的“平替”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是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的有效途徑,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具體舉措,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支撐。

“以竹代塑”給池州竹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池州是安徽省首批“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現有竹林面積60萬畝,全市毛竹面積萬畝以上的鄉鎮達24個。依托竹資源,如今,竹產業成為池州市重要的富民產業之一,集森林生態、林下經濟、制造產業、食品產業於一體,還關聯了循環經濟產業、減排產業。

一根竹子,3年至5年即可成材,而且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擇伐。保護得好,可以永續利用。安徽省擁有豐富的竹類資源,竹林面積600余萬畝,居全國第七位,竹加工企業有1200多家,發展“以竹代塑”具有良好條件和巨大潛力。池州市、黃山市、寧國市、廣德市、岳西縣五地入選“以竹代塑”應用推廣試點名單。

近年來,安徽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大力保護和培育優質竹林資源,提升竹林經營水平,涌現出以池州鴻葉集團、廣德森泰木塑等為代表的領軍企業,推動竹日用品、竹建材、竹工藝等上百種產品開發,“以竹代塑”產業體系正逐步完善。

瓶頸亟待突破

“以竹代塑”產業正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規模偏小、認可度不高、成本較高、技術難突破等瓶頸。其中,成本較高是“以竹代塑”產業發展最大的難題。

位於金寨縣梅山鎮南水村的竹制品加工廠一片繁忙,村民正忙著晾晒毛竹產品。該加工廠負責人李旺介紹,加工廠主要制作生產各種規格絲條、筷條等半成品和醫用、日用棉簽棒成品。滿負荷生產日加工竹材30噸以上,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

梅山鎮地處大別山腹地,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毛竹生長,特別是南水村毛竹資源豐富,毛竹達8000余畝,然而受限於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竹材下山難、運輸成本高,無精深加工企業。“毛竹價格也在持續走低,由2014年前的每噸700元下降到現在的每噸500元左右。”李旺說。

金寨縣是全省十個竹子重點縣之一,全縣現有竹林面積28萬畝,其中毛竹25萬畝。近年來,賣竹難、竹材加工利用率低、效益不高等現實因素制約了毛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影響了林農和竹加工企業收入。據介紹,該縣有毛竹加工企業50余家,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主要生產竹拉絲、竹片等半成品,加工品種相對單一,精深加工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不高。另外,採伐毛竹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導致生產成本高。

為此,該縣出台毛竹產業獎補政策,對毛竹半成品加工、成品銷售、運輸道路建設等實行獎補﹔爭取項目支持企業改造提升設備,提升竹板材生產能力﹔加強與國際竹藤中心、安徽農業大學的合作,為竹產業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多措並舉,緩解竹農“賣竹難”。目前,金寨縣擁有萬畝以上竹林鄉鎮8個。2023年加工銷售毛竹800萬根以上,綜合產值超過7億元,帶動林農增收1.5萬戶以上。

做強精深加工

一頭連著低碳環保,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以竹代塑”如何破解發展難題?

在廣德市東亭鄉,村民們依托萬畝竹海,因地制宜發展竹制品加工產業,目前已培育形成40余家加工企業,並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生產的竹扇、竹窗帘、竹吧台等竹制品具有較大市場知名度。同時,加大對竹塑環保新型材料、竹纖維精深加工等領域投入,竹產業逐漸向綠色高端化邁進。

《加快“以竹代塑”發展實施方案》明確4項重點任務、12條具體舉措,推動“以竹代塑”資源高效經營,產品做優做精,竹產品廣泛應用以及竹文化深度融合。

竹資源高效經營方面,開展國家級、省級竹類種質資源庫建設,推進竹林道路、竹山機械化經營試點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每年新增或完善提升新型經營主體10個以上﹔竹產品做優做精方面,鼓勵竹產業重點縣因地制宜規劃建立污染可控的現代竹材初級加工小微園,打造一批“以竹代塑”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竹產品廣泛應用方面,在主要竹產區開展竹產品推廣對接活動,將“以竹代塑”產品納入政府採購支持范圍,建設5個至10個“以竹代塑”應用推廣試點﹔竹文化深度融合方面,傳承發展竹編、竹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各地建設竹文創中心、主題酒店等,創建一批竹產業體驗試點,支持建設一批竹生態科普教育試點。

方案還要求從強化統籌協調、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加強標准建設、強化用地保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5個方面做好保障,力爭到2027年,全省竹林面積保持在40萬公頃以上,省級以上竹產業龍頭企業超過100家,竹產業綜合產值達600億元。

“推廣‘以竹代塑’,推動竹產業創新發展,既要靠政府引導,也需市場、企業主導。”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竹代塑”代的是塑料,根本上是要求竹材精深加工、拓展應用場景、提高市場佔有率。隻有克服勞動力成本高、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等“路障”,竹產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竹代塑”的發展前景才會更加廣闊。(記者 湯 超)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