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旌德:村裡來了群大學生
這是韓敏連續第二年留校,開學即將大三的她,依舊選擇了利用暑假參與“三下鄉”實踐。
和其他同學相比,韓敏身上的擔子更重一些。她不僅是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的二年級本科生,同時也是此次“尋夢振興 共筑旌彩”主題實踐隊的隊長。
三溪鎮實踐隊部分成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大學的第一個暑假,韓敏就主動請纓,跟隊下鄉實踐。“頭一年雖然是以組員的身份參加,但積累了經驗、開闊了視野,也提升了能力。”回想起去年的暑假,韓敏感觸頗深。
7月9日,在簡單的出征儀式之后,包括韓敏在內的20名實踐隊員以青春的名義出發,來到宣城市旌德縣,分赴三溪鎮、孫村鎮和俞村鎮,開啟為期12天的暑期社會實踐。
短短10來天時間,學生們不畏酷暑,走進農家庭院、走到田間地頭,在夏日的皖南山村,釋放出火熱的青春力量。
走進田間地頭,體驗鄉村生活。受訪者供圖
來自合肥的馬國喜,是安徽師范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大二學生,別看腼腆,但已經是擁有1萬粉絲的“短視頻達人”,自拍自剪的視頻播放量累計突破千萬。他告訴記者,“參加暑期實踐,更多的是為了積累經驗,也可以在實踐中收獲更多的鄉村素材。”
比馬國喜低一屆的胡峰,被譽為隊裡的“勞模”,隻要有拍攝任務,起得比誰都早。剛到村裡,為了盡快拿出作品,凌晨四點半就背著器材出門拍日出。
“作為土生土長的宣城人,在校期間我就時刻關注家鄉的變化。” 胡峰說,“以在校生的身份,回到家鄉參與暑期實踐,更有意義。”
平日裡,胡峰雖然話不多,但他拍攝的作品內涵豐富,一直以來,他都關注著鄉村的發展,看到家鄉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在他心裡,也埋下了“扎根基層,賦能鄉村”的種子。
分享實踐攝影作品。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基層是一所課堂之外的大學校,那麼鄉村就是一方夯實技能的練兵場。
洪雅潔是實踐隊新聞組組長,日常文案、稿件均由她主筆。“7月8日學校放假,7月9日暑期實踐,結束返校后緊接著就是為期一個月的見習。”洪雅潔打趣道,“這個暑假我最忙,我會把這段時間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文字的方式傳播出去,也期待更多優秀學弟學妹來年能夠成為暑期實踐的一份子。”
老家在廣東珠海的王澤曦,把暑期實踐比作“行走的思政課堂”。她說,“通過活動,能夠學以致用,把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設計團隊logo、IP構思、簡報排版……在她看來,這就好比一次外出“寫生”,暑假同樣可以很精彩。
實踐隊在“空中茶葉”拍攝素材。受訪者供圖
今年大一的趙思琦是隊裡頭年紀最小的,因為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自然視頻出鏡和配音就要拿出看家本領。“是一趟旅行,也是一次享受。”輕描淡寫的話語裡,聽得出趙思琦的放鬆心態,“頭一次參與暑期實踐,隻要跟上師兄師姐們的節奏,不掉隊,就算有收獲。”
一場實踐之旅,與這滿目青綠的仲夏無縫對接。之於廣告班的孫慧芳來說,這無疑是創作的最好季節。早在大一暑假,她就報名參加了支教,因為她的加入,點燃了不少娃娃們的舞蹈夢和足球夢。
“去年支教,今年下鄉,感覺自己更接地氣了。”對於實踐經歷,孫慧芳有著自己的見解,“返校后繼續學好專業知識,廣闊農村同樣能夠大展拳腳。”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暑期實踐接近尾聲,黃睿鈴談及最大的感觸,就是鍛煉了社交能力,“在和村民交流中,和同學溝通中,本身就是一次成長。”
“我們團隊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旌德,大家通過實踐活動,對於了解旌德的風土人情、提升專業技能很有幫助。”身為隊長的韓敏說,活動結束后會把實踐過程形成書面文字,希望能為當地鄉村振興添一把火、加一把力。
打卡路西村“空中茶園”。受訪者供圖
12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興許是新聞與傳播的專業使然,當看到了“守村人”“新農人”“手藝人”的時候,大家就會不約而同想到一起:拍短片、擬文稿、寫簡報,既充實又有意義。
實踐之余,愛好拍攝的馬國喜和胡峰也會約上大家,漫步鄉村小道,打卡網紅景點,欣賞田園風光,通過鏡頭和筆觸講好“旌德故事”。
青春不留白,實踐更精彩。
這個暑期,這些青年,用行動沉澱最初的夢想,用激情書寫絢麗的時光。他們的足跡,遍布旌德的山村鄉野,他們的笑聲,也回蕩在旌德的每一處角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