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大二附院消化科醫生運用“隧道內鏡”精准切除
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常見有囊狀、息肉狀、結節狀等。近日,安醫大二附院發現一例罕見“食管海綿狀血管瘤”並成功為患者完成切除。據專家介紹,此類腫瘤在國內鮮有發現,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不足0.07%。
今年6月,袁女士因持續出現消化系統不適來到該院消化一科就診,超聲內鏡檢查發現,其食管中段存在大小約2.0✕3.0cm的高回聲結構,層次結構不清晰,醫生初步判定為食管黏膜下腫瘤。
“食管粘膜下腫瘤是一種特殊的腫瘤,其表面有正常黏膜覆蓋, 腫瘤隱藏在食管正常黏膜的下方。”接診醫生、安醫大二附院消化一科副主任醫師王喬介紹。
針對該病變,消化內科專家組經過嚴謹的術前討論和評估,決定採用經內鏡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技術(STER)為患者進行治療。
食管是連接咽部與胃的一條細長管道,平均直徑僅2cm左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進行手術極為困難。王喬醫生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術,精確地在患者食管黏膜下層建立“隧道”,將腫瘤精准切除。據患者術后病理報告顯示,術中切除腫瘤為“食管海綿狀血管瘤”。“腫瘤組織學切片上可見海綿狀血管腔,為血管的畸形增生。這是一種良性腫瘤,切除后可正常生活,不必擔心復發或擴散。”王喬解釋。
“食管海綿狀血管瘤可引起吞咽困難,並有潛在的破裂出血風險。”安醫大二附院消化一科主任、主任醫師胡祥鵬表示,針對袁女士的病情,傳統方法隻能採用胃鏡下夾取組織病理以明確診斷,但可能導致大出血,嚴重可危及生命。“為明確腫瘤性質又保証患者生命安全,過去需要外科切除食管進而取得病理確診,這種方式對患者傷害極大。”此次運用的技術最大程度減少了對患者正常組織的損傷,患者於術后四天康復出院。
據悉,內鏡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STER)技術是消化內鏡領域的前沿技術,具有超微創、恢復快、並發症少等顯著優勢。專家表示,此次手術的成功開展,為該類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新范例。(劉理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