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漕運歷史 專家這麼說……

6月20日,安徽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陸發春受邀來到含山縣運漕鎮作漕運歷史文化交流,並接受縣內媒體專訪,著力提升千年古鎮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推動區域商文旅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評價漕運歷史文化的:
記者:陸老師,您認為含山縣的歷史底蘊、文化特色有哪些?
陸發春:含山歷史底蘊深厚,其文化積澱豐富,尤其以名山褒禪山為文化標志,被提及於初中課本中。在安徽的眾多縣份中,含山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而獨具特色。含山的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上走出去的名人眾多,人文特征顯著。從康熙、乾隆時期的縣志到和州志,都強調了這一點。歷史上,含山與和州地區緊密相連,被視為一個自然區和文化區,長時間內也共同構成一個鎮區(侯州)。盡管現代城市劃分了明確的市政邊界,但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實際上是一個自然和文化上的整體,文化特征上也有著共同的認同。
記者:請您分享下您對含山漕川歷史文化的研究內容。
陸發春:運漕鎮的歷史深遠,其前身很可能是一個古老的聚落,位於長江和巢湖之濱。這個聚落的早期歷史很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當我們以運漕鎮為中心,在半徑150公裡內考察,會發現豐富的歷史遺跡,如繁昌人字洞、和縣猿人遺址,以及距其僅5公裡的凌家灘遺址。這些遺跡的緊密相鄰,表明這一地區是古人逐水而居的重要區域,其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凌家灘遺址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的發現為中華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証明了該地區的文明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運漕鎮與這些重要點位同屬一個自然區,地理位置相近,其歷史也必然與之緊密相連。
運漕鎮的名字來源於其地理位置和歷史功能。由於此地是古代漕糧轉運的重要節點,因此得名“運漕”。這個名字與水的關系密不可分,沒有水,就沒有漕運,也就沒有“運漕”這個名字。這一名稱反映了該地區在水路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顯現。無論是在古代戰爭中,還是在近代的軍事行動中,運漕鎮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歷史的長河中,運漕鎮扮演了重要的社會角色。在古代,它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太平天國戰爭中,運漕成為湘軍進攻的重點﹔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重要軍事補給地。
2015年,運漕鎮被選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鎮,這是對其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肯定。同時,運漕鎮周邊的漕川也被認定為千年古村落,這進一步証明了該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政府對這些歷史遺跡的認定,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期許,希望人們能夠珍惜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記者:隨著現代交通方式的不斷演進,您如何看待這些變革對運漕傳統漕運經濟所帶來的潛在沖擊與影響?同時,對於運漕的漕運經濟和漕運文化的未來發展,您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陸發春:來到運漕后,我深感其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街環境、裕溪河河道的整治,以及歷史文化建筑的修繕開發,都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作為中國古代溝通江淮巢肥通道上的重要節點聚落和停泊碼頭,運漕鎮以漕運而得名,見証了豐富的歷史變遷。即便在現代社會,隨著巢湖航道和合肥碼頭的進一步開拓,河運依舊展現出其獨特價值。我今日還目睹了從蕪湖駛經運漕的貨船,這不禁讓我思考河運在新時代的意義。盡管現代運輸方式多樣,但河運的低成本、大運量等優勢仍不容忽視。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河運作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重要紐帶,其作用愈發凸顯。隨著巢湖流域與更廣闊水域的聯通,河運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相信河運不會因時代變遷而衰落,而是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