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看、地上查、掌上辦…… 阜陽在全省率先上馬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綜合監管平台 守護“百億江淮糧倉”
“天空之眼”緊盯阜陽946萬畝耕地
“颍上縣潤河鎮振興村村民金某亂佔耕地建房一事已經辦結,被佔用的耕地目前已經復耕。”6月24日,阜陽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指揮中心值班人員王光耀收到反饋信息。
金某違法佔用耕地建房一事發生在今年5月5日。當時,金某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樓房。為了增加房屋的面積,金某在地基施工時向宅基地外側的耕地擴展了兩米左右。
工人們忙著施工時,六七百米外,一個40米高的攝像頭將他們的一舉一動“看”得一清二楚。隨后,阜陽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綜合監管平台的“算法”立即啟動,自動識別工程機械、建筑材料,同步比對自然資源“一張圖”數據庫……很快,平台發出預警:金某涉嫌違法佔用耕地,並自動完成了現場畫面的抓拍和証據固定。
平台工作人員確認后,將信息派發給颍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及潤河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執法人員經過現場核查,確認金某違法佔用了一分耕地,當即對他的建房行為進行制止。
6月14日,颍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潤河鎮政府,對金某佔用一分耕地建造的房屋地基進行了拆除,並要求其進行復耕。
阜陽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指揮中心
“拆除的阻力較小,執法難度大大降低。”潤河鎮黨委委員朱少寶介紹,當地農民建造一棟樓房要花費30萬元左右,如果等村民把樓房蓋起來再進行處置,成本和難度都會大大增加,而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天空之眼”的使用,實現了違法佔用耕地行為的早發現、早處置,大大降低了基層執法的難度。
朱少寶口中的“天空之眼”,就是阜陽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綜合監管平台的攝像頭。
阜陽是農業大市,耕地面積946萬畝,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百億斤以上,以不到全國0.5%的耕地生產出全國近1%的糧食,被譽為“百億江淮糧倉”。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在保障糧食安全上當標兵、走在前是阜陽的硬核擔當。為嚴守耕地紅線,2021年,阜陽在全省率先上馬了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綜合監管平台。依托遍布城鄉的鐵塔基站,建設了1399個視頻監控點,24小時緊盯全市每一畝耕地。2023年5月,平台正式運行。
“每個高空監控點都安裝有高清攝像頭,能覆蓋方圓2公裡范圍,可自動抓拍疑似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指揮中心負責人陸林介紹,平台運行后,實現了自動巡查、自動識別、自動定位、自動分析、自動預警、自動推送,構建起常態化智慧監管機制。
為及時高效處置,平台還開發上線了“阜地監管”APP。手指輕輕一點,手機就和平台互聯互通,實現任務派發、舉証上報、問題審核、跟蹤反饋、整改處置等全過程閉環銷號管理,監管記錄可追溯,確保問題有整改、事事有反饋。
阜陽鐵塔施工人員在颍泉區寧老庄鎮趙集村通信鐵塔上安裝高空攝像頭。
“一套智慧系統,讓阜陽耕地保護形成了人防技防協同化監管機制。全域范圍內土地半日內可巡查一遍,發現問題及時預警,1個工作日推送到相關單位處理,責任單位限期3個工作日調查核實結束,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和精准度。”陸林說,這是阜陽充分運用數字賦能、創新耕地保護源頭“智治”機制的有益嘗試。
天上看、地上查、掌上辦……自平台運行以來,已發通報48期、提示函3份,累計下發有效預警線索750條,及時制止違法用地296宗,累計追回耕地面積381.6畝,全市新增違法佔用耕地面積同比下降89%。通過完善的閉環辦理機制,倒逼各級各部門履行監管責任,促進人民群眾耕地保護意識的提升。
作為一個信息化的“中樞大腦”,平台還匯聚了影像地圖、土地地類、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土地批供等海量的數據。這些海量的數據,在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內,除用於耕地保護,還輔助衛片執法、變更調查、土地整理等工作,實現一平台多用途﹔在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之外,與公安、環保、水利等部門及部分鄉鎮進行數據資源共享,助力“數字阜陽”建設。2024年5月,這一平台監管模式入選安徽省自然資源系統改革創新十大典型案例。
阜陽市耕地保護信息化管理指揮中心內,技術人員正在進行監控實時分析。
同時,阜陽還積極探索耕地保護工作專班常態化管理機制,形成以市級指揮中心為核心、高點視頻監控為依托、縣級監控中心為樞紐、基層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為支撐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接下來,阜陽市將進一步拓展平台功能,以保護耕地為重點,匯總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境等相關行業需求,開發相應的應用模塊,為政府科學、高效管理提供技術支持。(記者 徐風光 梅飛 通訊員 寧昕 唐偉/文 全媒體記者 龐誠/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