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陶永祥、詹記、柏兆記……合肥“老糕點”有了“新味道”

2024年06月09日09:44 | 來源:合肥在線
小字號

  提起合肥本土糕點,你會想到哪一家?詹記、柏兆記憑借考究的用料和獨特的口感,成為合肥人心目中的經典“老味道”。同樣堅守傳統技法的還有“炒貨大王”陶永祥和老少咸宜的公和堂獅子頭,為順應年輕消費需求,這些“老式糕點”“老式炒貨”也有了新動作。

堅守傳統技法

  讓“老味道”代代相傳

  酥香的瓜子、香脆的花生、多樣的堅果……每年春節,位於城隍廟的陶永祥炒貨店前都會排起長隊,對於打年貨,人們更傾向於“記憶中的味道”,比如這家開了四十多年的小店已成為合肥人心中當之無愧的“炒貨大王”。

  今年2月,陶永祥與詹記、合肥百貨大樓、劉鴻盛入選“第三批中華老字號”,成為合肥入選的四大老字號品牌之一。談及“永葆青春”的秘訣,合肥陶永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陶永祥號第四代傳人陶明亮給出的答案是:堅持傳統。

  “雖然不同年齡段消費者的口味不同,我們也會對食物的配方進行微小調整,但傳統的工藝、配方和原料永遠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陶明亮以“常青產品”花生為例,一直使用的原料都是本地自產的小花生,“不僅如此,所有的花生都要求農戶用手剝,從而保証完整度、色澤和口感。”

  歷經四代傳承,陶永祥已有百余年歷史,其獨特的傳統記憶經過代代相傳,至今仍保留最初的風味,被老顧客們稱為“百年一味,一味百年”的炒貨世家。

  同樣堅守“老味道”的還有本土品牌公和堂,從和面擀面到手工捏制,再到熏蒸、油炸,獅子頭的八套制作工藝算是被公和堂研究得“明明白白”。“雖然包裝形式在升級,但工藝沒有變化,始終是純手工制作。”

  不僅是工藝,作為中華老字號,公和堂傳承的還有歷史的沉澱。第六代傳承人、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玉萍介紹,“公和堂”之名源於祖上留下的一副對聯 “公則悅萬商雲集,和為貴四海風從”,意在告誡子孫后代要公平公正、不欺不詐。

  如果用四個字形容公和堂獅子頭,酥、鬆、脆、香最為貼切,從外到內的酥脆讓每位品嘗過的食客都記憶猶新。如今,獅子頭每天產量高達近2000斤,成為本地最熱門的小吃之一。

  對於傳統工藝的堅持,百年老字號柏兆記有著發言權,它憑借熱門產品“麻油綠豆糕”在本土點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油和糖是天然的防腐劑,能很好地保存食材。”安徽柏兆記食品科技公司總經理郝鵬程表示,最朴實的保存方式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麻油不僅能固定綠豆糕的形狀,還能讓香味自然融入原有的糕點中。”

  經歷了五代傳承,柏兆記的麻油綠豆糕始終沿用傳統模具制作,八種花紋對應著八個寓意。正如郝鵬程所言,時代在變,美好的祝福不變,就像歷經百年風雨的柏兆記,將會依然保留匠心。

  傳承不守舊

  老字號食品走出“煥新路”

  承古還要拓新,在堅守的道路上,一批老字號企業傳承而不守舊,走出了一條“品牌煥新”之路。

  正值端午時節,詹記迎合新需求所推出的“原味減糖綠豆冰糕”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不但吃起來入口即化,而且造型設計成“合肥”二字,頗有地方特色。

  “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攝入糖量的關注,因此今年我們將綠豆糕減糖約25%,還特別添加了益生元。”合肥詹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辦總監張健告訴記者,每到傳統節日,詹記的粽子都會“上新”,今年也不例外,創新推出臭魚粽、老母雞湯粽和鮮筍肉粽。“徽菜中最有名的當數臭鱖魚,我們選取其中最嫩的魚肉加入粽子中,為顧客帶來全新體驗。”

  口味創新外,店鋪類型也悄然發生變化。

  今年3月,詹記1955在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正式開業亮相,作為品牌首家現烤烘焙概念店,新店產品均採用現烤現售模式,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任意拼選糕點,這種自選購物模式打破傳統場景,更加靈活,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發揚中式糕點的“流量密碼”是什麼?張健認為,抓住了年輕人就成功了一半。“如何讓老字號品牌變得年輕化,我們要主動去了解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才能有效地做出改變。”

  立足本土市場和傳統風味的“炒貨大王”陶永祥也在計劃創新門店新模式。

  “如何講好老字號故事,需要對老手藝、老味道重新包裝。”陶永祥號第四代傳人陶明亮計劃打造一個有“城市味道”的集合店,不僅呈現在地文化的特色產品,還將搜集全國各地的“老味道”,這一想法將在陶永祥罍街店得到踐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早在二十多年前,本土品牌陶永祥就走出國門,與外貿公司合作,將產品帶到當地唐人街、華人超市。伴隨著跨境商務的發展,陶永祥的出口份額實現逐年遞增,陶明亮稱這是自主運營和開拓客戶的好機會,“為適應當地人口味,我們會對產品進行改良,甚至后期還會有建廠的計劃。”

  但不論走得多遠,陶永祥始終將做透本地市場作為主要戰略。從前期的入駐大型超市,到后期與小區門口的夫妻店合作嫁接,正如陶明亮所言,小店能夠真正地觸達百姓深處,“讓大家一出門就聞得著、看得見,嘗得到!”

  

牽手老字號品牌

  推出聯名新產品火“出圈”

  在今年新增的“中華老字號”名單中,本土商場合肥百大位列其中。作為本土老字號品牌的重要展示平台,即將迎來65歲“生日”的百大正站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時代,訴說著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提到百大,沒有哪個合肥人不知道它。

  1959年,一座建筑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五層百貨大樓在合肥市四牌樓東北角建成開業,小到一分錢兩根的縫衣針,大到電視機、自行車這種家庭“三大件”,那時的合肥市民都習慣“到大樓買”。正如合肥百貨大樓黨委書記、總經理秦芸所言,合肥人的“百大情結”是很濃的。

  如今,零售業正處於大變革時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於傳統零售企業來說,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身為老字號的合肥百大主動擁抱本土品牌,秦芸介紹,集團已與陶永祥、柏兆記、同慶樓等老字號達成合作,推出各種聯名,同時也作為自營品牌與市民朋友見面。“比如今年端午,我們與同慶樓合作的粽子在合家福超市售賣,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

  截至目前,合肥百大集團已開發自營商品兩百余個,以“柔小百洗臉巾”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脫穎而出,逐漸成為企業實現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既然有了新產品,依賴傳統銷售渠道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百大又將目光轉戰線上。這次“轉身”的背后是一個叫“數字百大”的大工程。

  數字化轉型最直觀的變化莫過於“櫃櫃能直播、人人當主播”的多元化多維度直播新模式。在百大商場的各大櫃台,隨處可以見櫃姐、櫃哥站在手機前,充滿激情地解說產品,曾是傳統銷售員的他們如今已是“特色主播團”的一員,成為“線上+線下”全面銷售能手。

  “我們通過聚合線上小程序入口,構建起百大統一線上平台。”秦芸介紹,目前共有300家門店線下履約,10多萬商品“上雲”,這種新零售模式讓不少百大老顧客眼前一亮,消費習慣也隨著商場的轉型而變化。

  作為合肥人的“老朋友”,穿上“新衣”的百大好像有些陌生。隨著商業的快速崛起,向新而生的百大集團將創新打造合肥商業風向標,繼續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興盛與繁華。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李潤媛/文 楊鋒/攝

(責編:金蕾欣、關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