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推進非遺傳承 壯大人才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省颍上縣堅持將非遺文化傳承納入全縣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搶抓文旅融合的發展契機,積極創新保護機制,通過深入挖掘、梯次培養、產才互融“鏈式”舉措,不斷提升工作水平,提升文藝骨干業務技能、基層文化隊伍綜合素質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2024年颍上縣第十七屆管子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的花鼓燈表演。沈雲鵬攝
颍上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縣現有各類“非遺”項目37個,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 (颍上花鼓燈)、省級5項(颍上推劇、准河鑼鼓、管仲的傳說、颍上大鼓書、颍上琴書),安徽省民間藝術之鄉1個(魯口鎮鑼鼓之鄉),“非遺”傳習所(基地)3個,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6人。
當地通過“普查+評比+申報+建庫”的方式,全面開展非遺傳承人摸底,建立健全非遺傳承人申報機制,借助各類非遺人才展示平台,舉辦非遺評比活動深入挖掘非遺人才,積極推薦申報省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對非遺人才的宣傳報道,切實營造尊重非遺人才的良好氛圍。截至目前,全縣已成功申報各級非遺傳承人229人。
管仲老街非遺展演。沈雲鵬攝
颍上民間非遺眾多,縣組織、文化等部門多措並舉加強對非遺傳承人能力素質培養,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名師效應,採取“傳幫帶”方式,鼓勵非遺傳承人帶徒傳藝,健全非遺人才“老中青”梯隊建設機制﹔並依托非遺傳習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鄉鎮文化站等載體,全方位培育非遺人才,讓他們手中有技能,捧得住“金飯碗”、挑得起“金扁擔”。2023年以來,採取以訓帶傳、以點帶面的培訓方式開展木雕、柳編、颍上花鼓燈、颍上剪紙等各類非遺培訓11期,培訓1890余人次,
為解決非遺傳承人、愛好者年輕化的問題,當地還在全縣30個鄉鎮開設花鼓燈傳習所,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暑期非遺培訓”等活動,將颍上推劇、颍上花鼓燈、颍上剪紙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鄉土教材納入中小學校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內容,將非遺人才培養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其中,該縣花鼓燈藝術團與縣科技學校實施校企合作長期培養花鼓燈工作者,被省教育廳、國資委、發改委聯合命名為“全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非遺進校園。沈雲鵬攝
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當地堅持把非遺人才培養嵌入非遺產業發展,把非遺產品的制作扎根於農村、形成產業,積極探索“非遺文化+市場產品+旅游體驗+就業致富”發展新路徑,整合民間非遺文化社團,培育颍上花鼓燈、颍上推劇等一批具有颍上特色的非遺人才隊伍,打造了“颍上泥人”“管字面花”“徐氏木雕年畫”等非遺特色品牌產品,以非遺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023年6月,颍上縣花鼓燈藝術團聯合市相關部門走進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石河子、天池、吐魯番等地開展四場“文化潤疆”非遺演出交流活動,讓非遺文化走向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當地探索建立常態化展演機制,以傳統節日、管子文化旅游節、管子文化研討會等為契機,通過文化活動、文藝賽事等形式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相互轉化,有力推動全縣非遺產業發展。(程孝波 沈雲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