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羅陽奇

安徽合肥利用信息技術主動防控風險隱患

數字手段守護城市基礎設施(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本報記者 羅陽奇
2024年04月16日07: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6日   第 14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6日 第 14 版)

核心閱讀

大屏實時監測、風險及時預警、平台真實模擬、科學布置點位……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依托信息技術,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實現對橋梁安全、城市內澇、管網運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項的科學監測,並將經驗做法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下午5點,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警報聲響起。

系統顯示,包河區繁華大道跨南淝河大橋的多個監測裝置發出預警。調取視頻監控發現,該橋出現混凝土攪拌車等重型車輛在橋上聚集的情況,可能會對橋梁造成損傷。監測中心隨即向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發出預警,並通知交警部門前往現場疏導。40分鐘后,橋面恢復正常通行。

從發現險情到處置完畢,整個過程不超過1個小時。近年來,合肥市依托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實現對橋梁安全、城市內澇、管網運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項的科學監測。一道道由數字化手段建立起的安全屏障,正在守護合肥城市運行的“生命線”。

全面監測——

安全隱患治理從被動到主動

當城市出現內澇時,下穿式立交橋(以下簡稱“下穿橋”)是安全事故高發的路段。如何及時監控城市內上百個下穿橋,並及時進行應急處置?

走進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的防汛指揮調度大廳,一張大屏顯示著全市160余座下穿橋的積水情況。記者點開蜀山區清溪東路下穿長豐路監測點,不僅可以看到實時積水水位,視頻監控還展示了該下穿橋西入口、東入口、地勢最低點的情況。

同時,系統還接入了氣象、水文、公安等部門的雨量站點、河道水庫水文站點等監測信息,實現了對市內排水系統的實時監測。

“過去我們隻能去現場查看積水情況,處置內澇的效率不高。如今,通過綜合下穿橋積水實時監測數據、附近泵站排水量數據以及降雨量氣象數據,我們能夠迅速發現險情。同時,通過積澇位置和人員車輛衛星定位,實時調度積澇點附近人員車輛及時處置。”現場工作人員郭艷茹介紹。

如今,合肥已經建立起包括排水管網監測在內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在一期工程,我們僅以5座橋梁、27公裡管線作為試點。經過二期建設,目前我們的監測范圍已經覆蓋137座橋梁、5005公裡燃氣管網、1484公裡供水管網、554公裡排水管網等,共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布設100多種、6.4萬套前段感知設備。”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處處長黃春蘭說。

截至3月底,借助城市生命線工程,合肥市已累計處置供水管網泄漏、內澇積水、橋梁結構損傷等各類風險預警780余起,風險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發生率下降60%。今年3月,該工程獲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在黃春蘭看來,城市生命線工程不僅能夠及時處置風險隱患,更讓城市管理更為主動,“過去,城市管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構建風險預警系統,讓我們直面城市管理中的問題,實現城市安全隱患治理從被動解決向主動防控轉變。”

在繁華大道跨南淝河大橋的重型車輛聚集險情解決后,監測設備顯示橋體部分數據恢復緩慢。“這提示在事故中橋梁結構未發生重大損傷,但有可能影響使用壽命。對此,我們加強了對該橋的交通管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主任任青龍說。

創新支撐——

高科技手段守護城市管網

為破解城市安全發展難題,合肥市聯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合肥院”)啟動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作為清華大學、安徽省、合肥市三方共建的公共安全領域科技創新平台和成果轉化基地,清華合肥院正在為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走進清華合肥院,一座不同尋常的實驗室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這個長35米、寬15米、高3米的空間內,供水、燃氣、排水、熱力等各類管線分布其中。

“城市管網多數置於地下,存在監測和泄漏定位難的情況,而且各種管網往往平行或交叉布置,容易造成嚴重的次生災害。為了研究城市地下管網災害規律,我們模擬真實城市環境等比例搭建了地下管網安全實驗平台。”清華合肥院城市生命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龍飛說。

該平台可模擬各類埋地管線的泄漏、破損、形變等多種災害的演變過程。“例如,通過模擬實驗,可以掌握燃氣的擴散規律,再結合城市燃氣管線和暗渠、雨污管網、電纜溝等數據找到可能的燃氣聚集區域,繪制城市燃氣安全的風險熱力圖,就能做到在日常監測中科學布置監測點位。”侯龍飛說。

靈敏度可達到0.1%的燃氣探測器、25公裡范圍內泄漏定位精度達到1米的水管網檢測智能球、溯源時間小於30分鐘的水質多特征污染溯源儀……截至目前,清華合肥院已申請各類專利和軟著權300多項,這些成果大多已應用於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中。

在清華合肥院傳感與裝備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鬆峰看來,清華合肥院能夠產生如此多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依靠清華大學的科研資源,另一方面也是源於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我們的研究都是面向產業的,在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過程中,及時發現應用端的需求,組織團隊進行科研攻關。”殷鬆峰說。

全省推廣——

建立“1+16”安全監測運行體系

“依托城市生命線工程,我們已經實現對15座橋梁、817.09公裡燃氣管網及相鄰地下空間、993.32公裡供水管網、1358.07公裡排水(雨水)管網的實時監控。”蕪湖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園林科科長錢元元說。

走進蕪湖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在監測屏幕上,今日預警情況、各類管線風險評估、監測設備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蕪湖的城市生命線建設正是脫胎於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合肥模式”。

2021年,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要求到2022年,基本構建以燃氣、橋梁、供水為重點,覆蓋16個市建成區及部分縣(市)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覆蓋,形成城市安全發展的“安徽樣板”。同時,依托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升級建設覆蓋全省的省級監管平台,與各市監測中心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共享。

“安徽已建立起‘1+16’的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即1個省級監管平台、16個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網。”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鮑春榮介紹。

在安徽其他地市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中,合肥的“生命線”技術團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向每個地市都派出了技術團隊,幫助他們組建運營隊伍,熟悉業務流程。”清華合肥院安全監測中心常務副主任汪正興說。

目前,位於清華合肥院的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還同時承擔了省級平台的監測運營。“我們每天下午都要召開一次全省帶班調度會,解決各市在城市生命線工程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通報近期的險情監測情況和重點注意事項。”合肥監測中心帶班負責人張壯壯說。

截至3月底,安徽的城市生命線省級監管平台已累計匯集14.4萬公裡的城市地下管網基礎信息數據,地上建筑模型覆蓋面積945平方公裡,完成布設16.3萬余套前端感知設備,全省各平台發布並有效處置三級以上預警1327起。

(責編:關飛、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