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蕭縣白山羊 成了香餑餑
人民網宿州2月1日電(記者周坤)年關將近,在安徽省蕭縣,眼下正是羊肉銷售最旺的時候。
“老板,來碗羊肉湯!”每一個在外打工的蕭縣人,回到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過年期間,當地更是有著“無羊不成席”的傳統。
吃羊肉,也有講究。在蕭縣,當地人更偏愛本地的黃淮山羊,又稱蕭縣白山羊。這種羊,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產仔多、繁殖快,唯一的缺點,就是生長速度慢。
蕭縣白山羊。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同樣一年時間,白山羊隻能長50多斤肉,而波爾山羊都可以長到120多斤。”蕭縣大屯鎮黨委副書記鄭鋒說。
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為了提高效益,當地引進波爾山羊進行雜交,雜交后的品種生長速度快、體格大。
雖然效益是提高了,但也造成蕭縣白山羊這一本地優秀品種的退化。
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為了保護蕭縣白山羊品種,大屯鎮爭取了2500多萬元的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去年10月份建成大屯鎮白山羊繁育基地,租賃給安徽洪水牧業有限公司運營。
“咩咩咩……”1月31日,一走進大屯鎮白山羊繁育基地的羊舍,羊叫聲便此起彼伏,一隻隻黃淮山羊正“眼巴巴”地瞅著自動撒料機,好像在催促主人朱洪水快點“開飯”。
“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跟羊打交道。我一開始養殖綿羊,后來因為山羊的市場前景更大,2016年我又開始養山羊,一開始養了兩千多隻, 通過不斷科學喂養、品種保護,現在每年能夠出欄兩萬隻山羊。”安徽洪水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洪水雖然有些腼腆,但一說起自己的“養羊經驗”,這個80后小伙,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朱洪水走在羊舍裡,這裡養殖的都是蕭縣白山羊種羊。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從2000多隻羊到20000多隻羊,這不僅是數字的飛躍,更是科學養殖帶來的“增產”成果。
在羊舍裡,記者看到,這裡的山羊,住的是現代化棚舍,遮風擋雨,吃的是玉米配草料,營養全面。吃飽了,山羊們還能通過恆溫水槽自動清洗補水系統,喝到健康干淨的水。
在山羊的腳下,糞污自動化處理系統正在自動清理羊糞,保持羊舍衛生。通過手機軟件一點,風扇還能自動運行,控制羊舍溫度。
“比起過去人力養殖,現在的智慧養殖,更能讓山羊少生病,還長膘,賣得更好。”朱洪水感慨道。
當地羊肉商戶搶購運走最后一批山羊。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不僅讓養羊的成本和羊的品質都有了保障,也使得該基地形成了蕭縣白山羊“育種、擴繁、育肥”的自繁自養體系。
眼下,這裡的山羊早已供不應求,18個羊舍裡,隻剩下兩個羊舍養殖著種羊,其余的山羊,已預訂一空。
“如果不是半年前預訂,加上和他關系好,根本買不到這裡的山羊,太搶手了。”採訪中,當地的羊肉商戶張子昂帶著小貨車,將最后一批山羊裝車,趁著旺季,賣個好價錢。
如今在養好羊之后,朱洪水又有了新目標:做好羊肉深加工,發展直播電商,塑造蕭縣白山羊品牌,帶動更多人養殖,為蕭縣“七彩”農業撐起“一片白”,“到那時,大家都富裕了,家鄉的面貌也就真正變美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