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24年01月29日07:53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

——2024年1月23日在安徽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省人民政府省長 王清憲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堅強領導下,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建設“七個強省”奮斗目標,攻堅克難,開拓奮進,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4.71萬億元,增長5.8%。糧食產量830.16億斤,再創新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39億元,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0%。進出口總額增長7.8%,總量升至全國第10位。全省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人造太陽”裝置實現403秒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突破千公裡,“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突破255個光子操縱,均創世界新紀錄。計算光刻EDA軟件、高溫合金葉片、疊屏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8.2件、增長19%,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前列。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光伏制造業實現營收超2900億元、升至全國第3位,鋰離子電池制造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增長1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70.3%。在一條條新賽道上,安徽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_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下降0.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9%,提高1.1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0.2%,提高3.1個百分點。長江安徽段江豚種群數、野外揚子鱷種群數明顯增多。江淮大地綠水青山成色更足,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增長5.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72.2萬人,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5.2%。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社會救助標准持續提高。“民有所呼、我必呼應”,人民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充實。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適應形勢變化,打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組合拳。把握經濟恢復階段性特征,多措並舉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推進“徽動消費”行動,傳統消費穩定恢復,新型消費快速增長,旅游人數和收入超過疫情前水平。有效展開“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制造業投資增速連續24個月保持18%以上,佔比提高到31.1%,全省新開工50億元以上項目76個。加強產業鏈招商,推行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等新模式,“雙招雙引”成效持續擴大。常態化開展為企服務活動,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860億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兌付資金99.7億元、惠及企業2.3萬戶。人民幣貸款增量突破萬億元,貸款余額增長15.8%、連續13個月居全國首位,其中制造業貸款增長29.1%、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27%。電力迎峰度夏度冬平穩順利。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二)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設施平台功能持續增強,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合肥先進光源開工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實質化運行。新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總量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54%、總量居全國第7位,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戶、總量居全國第8位。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佔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全面推開。第二屆中國(安徽)科交會成功舉辦。創新實施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5971億元、增長54%。“科大硅谷”建設起勢良好,新入駐科技型企業846家、創新創業人才近萬人,設立海內外創新中心9家。安徽省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成運行。啟動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推出4.0版人才政策,組織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新增各類人才95.5萬人、總量達1272萬人。

(三)積極開拓高質量發展新賽道,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勢頭強勁。聚力打造汽車“首位產業”,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政策舉措,全面展開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大眾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中心落戶合肥,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組建運行,全省統一充換電綜合服務平台建成使用。十大新興產業全面發力,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倍以上,柔性顯示產業產值增長1.9倍,裝備制造產業營收突破萬億元,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5200億元。新創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個,居全國前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完成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7737戶、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未來產業有序布局,全國首個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挂牌運營,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數字安徽建設深入推進,羚羊工業互聯網平台入駐用戶107.2萬戶、服務企業510.1萬次,“海行雲”“凱盛AGM”入選國家級“雙跨”平台,培育國家級5G工廠19個、居全國第4位。

(四)深層次改革加快推進,高水平開放取得新的積極進展。啟動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組建省糧食產業集團、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省屬企業布局新興產業投資536.5億元、增長33.2%。實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高效辦理民營企業家懇談會清單事項,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9.7%。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全面運營,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4家,總數175家、升至全國第7位,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國家級開發區全部實現產業用地“標准地”方式出讓。啟動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首批29項改革全省復制推廣,“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綜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均位列全國前十。創業安徽深入推進,創建國家級創新創業孵化載體19個,新登記經營主體141萬戶、增長19%,科創、融創、共創的氛圍更加濃厚。

精心組織“徽動全球”出海行動,穩外貿穩外資成效顯著。“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1.6%,汽車出口114.7萬輛、增長80.1%。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超30%,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20.1%。創建“海客圓桌會”等新型引資平台,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蓋145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增長35.9%。自貿試驗區6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池州皖江江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驗收,合肥中歐班列發運量增長13%,開通至墨西哥國際汽車滾裝航線,填補我省遠洋運輸航線空白。世界制造業大會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徽商總會正式成立,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國際商協會大會等實現平台化運行。外事、僑務、對台、港澳工作取得新進展。

(五)服務和融入重大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協調共進格局加快構建。堅持主動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精心主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共同簽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土空間規劃等9項合作協議。G60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揭牌運行,牽頭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鏈聯盟,“7+3”結對合作園區挂牌運營。合肥、蕪湖成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聯動發展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窗口開通運行,152項高頻事項“一網通辦”,52項居民服務實事“一卡通辦”。深入落實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共建“一帶一路”等戰略,實施一批通道對接、產業互促、環保共治等省際合作項目,安徽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橋頭堡”功能進一步加強。

培育增強全省各區域發展動能。以產業發展引領皖北振興,制定支持皖北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完成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升安徽長江城市帶科創實力和制造業能級。推進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上海與六安對口合作落地制造業項目40個。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有序展開,一批重大文旅項目相繼簽約。

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改善。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加快建設,全省算力統籌調度平台上線運行,智能算力突破7000P,5G基站突破12萬個。合武高鐵安徽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擴建、鳳凰山水庫等項目開工建設,昌景黃高鐵、滁寧城際滁州段、無岳高速、阜陽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成運營。合肥、蕪湖、阜陽、安慶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獲批建設。江淮運河全線通航,全省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新格局正在形成。

(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啟動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新建、改造高標准農田442.7萬畝,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36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達12家、居全國第2位。推進“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啟動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新認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1.2萬億元。推進科技強農,安徽耕雲農業大模型落地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啟動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建設精品示范村200個、省級中心村838個,提質改造農村公路4166公裡。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淮北“一杯茶”七步調解工作法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7872元、增長15.2%。

(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呈現新氣象。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主要指標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長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質保持Ⅱ類,巢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削減19.5%、23.4%,治理農村黑臭水體1176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扎實推進。排查整治餐飲油煙、噪聲擾民等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3.8萬個。長江禁漁三年強基礎目標圓滿實現。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獲批建設。新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個,馬鞍山薛家窪、蕪湖十裡江灣成為最美岸線。完成人工造林28.15萬畝。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成功舉辦。長豐獲批全國首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213萬千瓦,累計發電裝機佔比提高到44.6%。

(八)積極呼應群眾急難愁盼,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強。創辦“民聲呼應”平台體系,是我省踐行宗旨、為民造福的品牌工程,我們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聯動機制,平台載體匯聚群眾關切問題3.62萬個、已解決3.5萬個。統籌投入資金492.8億元,實施10項暖民心行動和50項民生實事。皖北13個縣(區)實現城鄉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換。啟動“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開發政策性崗位20.9萬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507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合肥大學、蚌埠醫科大學正式揭牌,安徽高等研究院和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啟動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增至9個、居全國第2位,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全部達標。健全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家庭適老化改造惠及5.47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18.4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273個,完成“難安置”房屋53.4萬套。社會保障安全網得到加強,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殘疾人“兩項補貼”對象保障標准實現動態提高。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紅十字、慈善、志願服務等事業取得新進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順局面得到鞏固,援藏援疆工作扎實推進。

文化傳承發展成果豐碩。凌家灘遺址被認定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標志性遺址,新認定中國傳統村落70個。文藝創作精品迭出,榮獲全國性文藝獎項18個。“中國好人”上榜人數全國第一。691個公共文化空間投入使用,省科技館新館建成開放。我省體育健兒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上取得佳績。哲學社會科學、參事文史、檔案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強。

深入推進平安安徽建設。黃山、蕪湖做法入選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優秀創新經驗,“六尺巷六步走”調解法等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開展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化解攻堅行動,信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群眾滿意率“雙上升”。保交樓累計完成交付86.4%。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扎實開展常態化掃黑除惡“打早除小”工作。深化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9.4%。食品藥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氣象、地震、防災減災等工作進一步加強。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軍民科技協同、軍地戰略合作不斷加強,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落地有力,雙擁共建、退役軍人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我們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從“六破六立”入手,推動思想大解放、環境大優化、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任務大落實。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專項行動,化解“新官不理舊賬”類問題82個,全省辦結行政復議案件9380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保持100%。省級政府透明度指數居全國第3位。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各方面監督,制定修改廢止省政府規章9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4件,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1136件、省政協提案675件。完善扁平化管理、專業化推進的機制,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零基預算改革,統籌整合110個預算單位資金設立10個大專項,以資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門工作協同、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開展“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專項整治,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營造風清氣正勁足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

過去一年,我們克服困難、堅毅前行,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帶領全省人民團結拼搏、開拓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皖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向在群眾身邊辛勤奉獻的基層干部和工作者,向所有關心支持安徽改革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區市、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我省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有待進一步鞏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動能有待突破。生態環境質量還存在不穩定因素,節能減排降碳任務艱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並存。政府系統干部隊伍素質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有的地方和部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突出,少數領域腐敗問題仍有發生。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我們要增強信心和底氣,積極有效解決問題,奮發有為應對挑戰,不辜負全省人民期待!

二、2024年重點工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扣“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七個強省”奮斗目標,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奮力開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

綜合分析形勢,當前我省正處於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具有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強勁韌性,擁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廣闊機遇,但也面臨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我們必須更好落實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要求,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動能,樹立“破”的勇氣,提高“立”的質效,扎實做好政府各項工作。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16萬元/人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9%左右,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5%、7.5%,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7%左右,人才資源總量1380萬人,糧食產量及播種面積、生態環境質量等指標完成國家下達年度目標任務。

重點做好十一個方面工作。

(一)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強化高質量發展基礎支撐

深入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把科技創新勢能更多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建強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開工建設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爭取深空探測重大標志性工程立項實施。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智能成套裝備、基礎軟件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新建一批前沿技術概念驗証中心、中試基地,重組升級省(重點)實驗室100家以上。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從科技型中小企業到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淨增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以上、科技領軍企業10家左右。推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研究院。深入實施“兩清零”行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項目立項、組織實施、評價等機制。加快全省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建設。持續辦好“雙創匯”活動。建成“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園,高質量運營“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的創新單元60個以上。推動“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台相互賦能,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形成富有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提升教育服務發展能力。加強“雙一流”培育,啟動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支持應用型大學發展雙元制本科教育。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高水平建設新設置專業。加快建設安徽高等研究院,支持高校與科研機構、頭部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加強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支持創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加快建設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啟動建設首批縣域產教融合體。

扎實推進人才興皖工程。深入實施江淮英才培養計劃和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動,推進江淮戰略帥才引進項目,集聚培養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常態化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培育高技能人才12萬人。持續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吸引更多畢業生留皖就業創業。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暢通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完善高層次人才精准服務體系,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務平台。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擴大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開展科技人才評價、科研單位綜合授權等改革,讓各類人才匯聚安徽、迸發活力。

(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

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

乘勢而上壯大汽車“首位產業”。支持汽車“皖軍”做強做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育招引關鍵領域零部件優質企業,完善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機制化對接平台,引導傳統零部件企業向“新能源化”轉型。推動汽車制造向“產品+服務”延伸,支持發展汽車新零售、充換電服務等新業態。依托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新建2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類實驗室。通過努力,“三位一體”產業體系更加完善,開放共生的產業生態更具活力。

加快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建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開展下一代電池技術等領域技術攻關,推廣“光伏+”綜合應用。實施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鞏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持動態存儲芯片、新型顯示等產品迭代升級,加強聲谷、視谷、傳感谷建設。培育壯大新材料優勢產業,支持聚乳酸、光學薄膜等產品攻關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鎂基新材料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醫藥健康產業,建設生物醫藥、現代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集群,創設一批協同創新平台和臨床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增強高端裝備產業自主可控、基礎配套、服務增值、智能制造能力,培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200個以上。支持智能家電、智慧家居產品研發,推出一批應用生態場景解決方案。搶佔空天信息產業制高點,支持北斗規模化應用和商業衛星研發制造,加強深空互聯網、深空遙感等技術研發,吸引更多商業航天公司落戶。加快合肥、蕪湖低空經濟產業高地建設,拓展低空產品和服務應用場景。積極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啟動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領域重大應用示范工程,開展通用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構建行動,推進元宇宙應用場景平台建設,統籌抓好聚變能源、化合物半導體、合成生物、人形機器人等產業培育。

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一鏈一策”打造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鏈。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加強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培育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200項以上,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開展開發園區“騰籠換鳥”突破攻堅。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建設中國建造(安徽)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廣智能建造和綠色建筑,培育發展特級資質企業。

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促進“數實融合”,發展“數智雲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加強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創建,持續擴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推進工業互聯網高地建設,完善提升羚羊等國家級“雙跨”平台功能,新培育省級以上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10家以上。建成全省一體化數據基礎平台,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蕪湖數據中心集群,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高質量行業數據集規模達200TB,智能算力達12000P。

推進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實施現代服務業發展20項工程,加快發展工業設計、軟件信息、科技服務等產業。鼓勵發展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發展一批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提供商。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加快引育5A級物流企業,建設一批供應鏈服務平台。

(三)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筑牢經濟回升向好基礎

強化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實現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投資向提質增效躍升,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持續向好。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完善實施促消費政策,優化消費券發放范圍和使用體驗。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大宗消費,深入開展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家電售后服務提升等活動,推進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發展即時零售,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等消費增長點,擴大皖產國貨“潮品”供給。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培育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發展城郊游、鄉村游、周末度假游,建設一批百姓身邊的休閑好去處。實施縣城商業街建設提升行動,完善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深入實施“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開展先進制造業投資“領跑”計劃,制造業投資增長10%以上。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裝備等消費產品產業投資,拓展醫院住院設施改造提升、養老保障服務、中外合作辦學等民生領域投資空間。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節能減排降碳、水利防災減災、糧食和能源安全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提升“雙招雙引”質效。把“雙招雙引”與產業集群培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引育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團隊,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深化“雙招雙引”模式創新,完善基金招商伙伴體系,廣泛開展產業鏈招商、場景招商、科技招商。進一步優化專業化專班工作機制,引導區域間產業鏈協同,有效防范招商引資中的惡性競爭和潛在風險。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切實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深入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把握市場化改革重點,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和全社會創造力。

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進重點領域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布局。組建省文旅投資控股集團。深化新一輪港航資源整合,引導省屬企業參與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建設。支持國有企業做強做優主業,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現代公司治理水平。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在市場准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標志性舉措,整治招投標等領域歧視性規定和做法。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推行柔性執法和包容審慎監管,健全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機制。民營經濟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安徽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煥發民營經濟活力,就必須激揚企業家精神,就必須成全企業家的創新創意創造。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支持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標准地”改革向服務業領域延伸,擴大“工業上樓”試點。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制度體系,支持合肥市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數據資源登記試點,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授權運營。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快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貸投批量聯動”試點,擴大“共同成長計劃”覆蓋面。升級建設省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全線上、全場景、全主體、全周期綜合金融服務矩陣。發展壯大多元化股權融資,加快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募投運營,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風投創投集聚區。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

更高標准創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新一輪創優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舉措,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行極簡審批、極優服務,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多渠道收集、高效率辦理企業訴求,切實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建立政策一致性評估機制,開展惠企政策綜合性集成創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級版。高標准建設安徽(合肥)創新法務區,加快匯聚國內外優質法務資源,打造一流法律服務高地。

(五)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向海而興廣闊空間

以產業開放為重點,以高能級開放平台建設為抓手,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資。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國際性組織、專業投資機構等多種渠道,創新合作模式,力爭引進外資取得新的突破。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安徽再投資和設立地區總部、功能性機構。完善聯系服務外資項目和企業機制,優化外籍員工停居留服務和生活環境。更好服務優質企業“走出去”,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加強“一帶一路”、RCEP等市場開拓,穩定和擴大機電產品、“新三樣”等優勢產品出口,加快發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20%以上。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進口。加強外貿增量資源培育,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000家以上。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產品認証和標准化建設,增強應對碳壁壘能力。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培育貿易雙循環試點企業150家以上。

加強高能級開放平台建設。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更好用制度創新促進新興產業集聚。推進合肥機場、蕪湖港智慧口岸試點建設,增開國際及地區全貨機航線,申建蚌埠、合肥空港綜保區。延伸合肥中歐班列服務網絡,加快推進蕪湖塔橋物流基地建設。提升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展會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做實“海客圓桌會”等對接平台,支持黃山“國際會客廳”建設。加強外事、僑務、對台、港澳工作,拓展國際友城合作和民間交流。

(六)深入實施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落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次座談會精神,發揮國家戰略疊加優勢,推動全省各區域各板塊協同共進,提升全省整體發展能級。

高效落實重大國家戰略。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高質量推進各領域共建共享。協同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參與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完善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跨界協同機制,加快產業鍛長補短。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啟動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積極共建長三角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加快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深入實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共建“一帶一路”等戰略,高水平建設省際重要物流節點和合作園區,加快構建鏈接東中部市場化要素對接平台,把安徽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左右逢源”的開放優勢。

加快皖北全面振興。堅持“四化同步”,支持皖北地區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皖北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聚焦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集群建設,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堅,力爭皖北快速形成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用好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機制,提升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水平。加密擴容基礎設施網絡,適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擴大重大科創平台、開放平台布局,改善皖北高質量發展支撐條件。加大公共服務補短板力度,啟動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工程,深入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完成405萬人地下水水源替換。

全面增強各區域發展動能。落細合肥都市圈各區域功能分工,推進合淮產業走廊、合六經濟走廊、合滁合作園等建設。支持安徽長江城市帶打造智能制造走廊,走在高水平開放前列。加快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文旅康養基地等建設。加快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立全域聯動機制,開展業態融合創新,加快發展休閑度假、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醫療康養、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高端服務業集群。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培育百億級集群25個。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把握以人為本重要原則,以增強城市活力和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對要素和產業的集聚力。以城市群、都市圈為基本依托,因城施策,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提升縣城建設發展水平。擴大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建設產城融合高品質園區和便捷舒適的幸福社區。推進創業城市創建,打造活力充盈的創業安徽。創新投融資模式,實現城市內涵式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行動,構建特色鮮明、近悅遠來、活力迸發的安徽城市矩陣。

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綜合立體交通網,開工建設徐州至商丘高速宿州段、揚馬城際、合肥新橋機場飛行區擴建、蕪宣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加快沿江高鐵、淮宿蚌城際、和縣至襄陽高速、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等項目建設,建成池黃高鐵、宣績高鐵、合周高速壽縣至颍上段、亳州機場、蚌埠機場等項目,新增高鐵通車裡程200公裡以上、高速通車裡程300公裡以上。加強“水運上的安徽”建設,實施長江、淮河干支流航道整治和內河航道暢通重大工程。推進水網先導區建設,加快實施引江濟淮二期等重大工程。推進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爭創安慶港口型、阜陽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提升鄭蒲港等港口物流功能,加快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汽車物流中心、阜陽鐵路國際物流港等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建設全省鐵水聯運物流服務平台,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七)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

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全面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重點工程。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億畝以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高標准農田投資補助水平,新建、改造高標准農田420萬畝。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支持種業“保育繁推服”全產業鏈發展。

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深化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5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3家。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招引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力爭肉牛飼養量達200萬頭。突出標准引領,推動徽派預制菜產業品牌化、集群化發展。新認証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900個以上。

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抓好首批精品示范村規劃建設,新增精品示范村200個、省級中心村800個左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7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改廁27萬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83%。新改建農村公路3000公裡,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以上,村級養老服務站覆蓋率提高到45%以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化“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提質增效,進一步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把二輪土地延包工作作為當前農村改革的“一號任務”,扎實做好整省延包試點。高質量完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集體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達30%。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分類穩妥開展耕地恢復。健全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有效機制,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

(八)加強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實施美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突出抓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計劃,開展皖北地區空氣質量提升攻堅。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加強長江、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排污口“查測溯治”,開展不達標國控斷面攻堅。更新改造市政污水管網1500公裡,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40萬噸。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基本消除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開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整治。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持續解決好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

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四廊兩屏”建設,完成人工造林25.95萬畝,實施10處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復廢棄礦山300個以上。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實施皖蘇、皖贛長江干流橫向生態補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建設,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樣板。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行動,支持亳州、合肥高新區開展國家碳達峰試點,支持淮南等地開展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健全分市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推進全省“雙碳”管理一體化平台建設。增強能源保供基礎能力,開工建設陝電入皖工程,新增支撐性電源裝機22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500萬千瓦以上。推進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擴面提效。“一企一策”實施重點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建設一批零碳產業園。持續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盤活低效用地4萬畝以上。廣泛開展“美麗安徽我是行動者”活動,在全省營造人人減碳、人人節約、人人呵護碧水藍天的風尚。

(九)大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發揮安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優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

加強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動,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精准化服務水平。開展全域文明創建,力爭實現地級全國文明城市全覆蓋。選樹一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持續打響“好人安徽”品牌。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文藝精品創作,設立新安文學藝術獎,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深入發掘長江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加強徽文化發掘整理、傳承創新,實施徽學研究提升、徽州文書館藏、黃梅戲曲本典藏等工程。推進凌家灘遺址、淮南武王墩墓等考古發掘,加快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開展傳統村落、傳統建筑普查認定和保護傳承。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加快建設安徽百戲城、省文化館新館、省非遺館,建成公共文化空間600個以上,新建口袋體育公園100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參事文史、檔案方志等工作。完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升傳播影響力、感召力,讓蓬勃向上的安徽人人向往。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工程,建設一批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特色小鎮和園區。搶佔數字文化產業制高點,支持通用人工智能、未來顯示、元宇宙等在文化產業領域集成應用和創新,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視聽、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實施高品質旅游強省建設“六大工程”,推動農文旅、商文旅、體文旅等一體發展。推進省屬文化企業改革創新,加快建設一流文化企業。

(十)著力惠民生解民憂暖民心,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推動“民聲呼應”提質增效。進一步完善“民聲呼應”工作機制,暢通反映渠道,加強數字賦能,實現各類載體高效聯動,提升快速響應能力和訴求辦理質量。把握民生需求變化和民生工作規律,提升民生問題源頭治理水平。完成“難安置”問題專項治理,大力推進物業管理服務提升攻堅。實施50項民生實事,其中新增農村敬老院運營服務能力提升、分類資助低收入人口參加基本醫保等,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提升教育公平和質量。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27所。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達標創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和人口變化,優化調整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和學位供給。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確保高考綜合改革“首考”平穩順利。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建設高水平“中職專業(群)+實訓基地”300個左右。推進老年學校擴容增量提質,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壯大高素質教師隊伍。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發揮產業、就業、創業政策協同作用,提供更多優質就業崗位,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實施就業困難人員“一人一策”援助計劃,開發更多“家門口”就業崗位。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持續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整治,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穩妥推進基本醫保省級統籌,實行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加快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發展銀發經濟,建設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綜合體)100個,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4萬戶。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動城鄉低保等救助提質增效,逐步把防止返貧和低收入人口幫扶兩個政策體系統一起來。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保護,做好紅十字、慈善等工作。

提高健康安徽建設水平。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減輕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高質量建設和運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15個。深化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行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深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強化重大疫情防治體系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加強華佗中醫藥研究院、新安醫學研究院和大別山中醫藥研究院建設,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新創一批國家衛生城鎮。

(十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安徽

堅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加強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深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綜合治理和轉型發展,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預警。強化“三保”支出預算執行硬性約束,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穩妥化解重點企業信用違約風險。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加強在建項目預售資金監管,實現保交樓項目全部交付。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更好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啟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智慧監管。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二期建設,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更新改造城鎮燃氣管道等地下管網2500公裡。加快城市生命線產業發展。實施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全面構建“一站式”解紛體系。深入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健全積案化解長效機制。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嚴厲打擊涉黑涉惡、電信網絡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全面做好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支持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發揮作用,更好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同學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入推進全民國防教育、雙擁共建、兵役征集等工作,持續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水平,不斷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走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上,政府系統要深化自身改革,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鑄牢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優化思想方法、改進工作方法。把對黨忠誠落實在實際行動上,完整准確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切實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民生領域行政立法,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府院聯動、府檢聯動。深化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更好以政府誠信贏得社會公信。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強化審計、統計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讓法治成為各級政府的行為底色。

構建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落實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優化機構職能體系。持續推進以工業互聯網思維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完善權責清單“全省一單”制度體系,鞏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成效。拓展優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平台功能,打造泛在可及、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堅持認識市場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利用市場規律、彌補市場失靈,把政府有為更多體現在推動市場有效上。

提升專業化的素質本領。拓展政府系統專業化能力提升行動,增強政府工作人員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科技創新、現代產業、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專題培訓,加強領導干部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培養。突出抓好各級產業專班建設,打造行家裡手型現代公務員隊伍。推行用專業化力量、專業化手段謀劃推動工作,完善企業家參與產業規劃、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及性。

堅守清正為民的責任擔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持“忠專實”“勤正廉”,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堅持正確政績觀,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防范和糾治“新形象工程”。持續為基層減負,讓基層把更多精力用在干實事上。堅持“四下基層”,把調查研究作為推動工作決策的重要方法,盡心盡力服務群眾、服務人才、服務企業、服務基層。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資源和財力更多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

走在高質量發展的開闊大道,安徽人民意氣風發。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堅強領導下,真抓實干,銳意進取,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