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埇橋區老舊小區改造讓“有居”變“優居”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埇橋區從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位於宿城公平街的市公安局宿舍,建於20世紀80年代。車輛隨意停、雜物任意堆……曾經的這些問題讓小區居民和社區管理人員頭痛不已。從外牆粉刷、牆體防水的“面子”工程,到上下水改造、強弱電管線鋪設的“裡子”工程,老舊小區改造讓市公安局宿舍變了模樣,一棟棟老舊居民樓舊貌換新顏,20多年的紅磚老樓穿上了“新衣”,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老舊小區怎麼改?小區居民最有發言權。在改造前和改造中,埇橋區住建局聯合西關街道下關社區,通過實地走訪、居民議事會、網格溝通等形式廣泛收集居民意見,深化“走找想促”活動,著力推動治理模式從“靠社區管”向“自治共管”轉變。同時,制定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清單,明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實現“由為居民端菜”向“由居民點菜”的轉變。“在實施改造中,我們主動邀請小區居民全程監督,盤活小區閑置資源,解決好小區治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區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辦工作人員楊宇軒介紹。
2023年,埇橋區實施改造老舊小區7個,改造建筑面積3.73萬平方米,惠及居民312戶,總投資約746萬元。2024年,埇橋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實施符離第二安置區、中煤1號地二期、道東5號地等3個保障房項目,完成10個老舊小區改造,建設18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
區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辦主任陳亞東表示,將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積極探索和完善老舊小區治理長效機制,引導老舊小區成立業委會等自治組織,通過社區黨組織、物業企業等組織搭建平台,指導好小區業主自治管理,更好實現前期改造和后期管理銜接,確保老舊小區“改造一片、鞏固一片、提升一片”。(拂曉報 郭一鵬 張欣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