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三板斧”破題教師“結構性缺編”

在我國縣域,教師“結構性缺編”普遍存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也不例外。
“同廣大縣域一樣,近年來,大量農村學生來到城區就學,導致城區學校‘生多師少’、農村學校‘生少師多’,城區教師‘課上不歇’、農村教師‘課上不滿’。”舒城縣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家應告訴記者。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舒城縣教師隊伍超過6000人,已經超編。他們中的1000多人將在5年內退休,屆時,“新鮮血液”難以補充,“結構性缺編”情況隻會更加嚴重。
破題,迫在眉睫。畢竟,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縣域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2021年,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其中,“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縣中教師隊伍”,是行動計劃的4項重點任務之一。
馬娟,安徽大學碩士﹔吳啟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朱佳佳,河海大學碩士﹔劉萍,北京師范大學碩士……曾經,他們求學天南海北,如今,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舒城中學教師。
舒城中學,是一所擁有120多年歷史的省示范高中。
“2021年起,縣裡為支持舒中發展,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決定拿出一定數量事業編制,幫助我們通過人才引進方式,吸引優秀教學人才到校工作。”舒城中學副校長許國兵透露,截至目前,共有39人通過人才引進成為舒中教師,其中不乏“雙一流”高校碩士、公費師范生。
許國兵進一步介紹,這一模式下,學校對教師引進的話語權更大,新進教師與學校的“匹配度”更高。
“‘第二板斧’,我們鎖定在外任教的舒城籍中小學老師,乘著六安市實施‘鴻雁回歸’工程的東風,向這部分人群拋出‘橄欖枝’。”舒城縣人社局副局長古夢醒說。
今年,同為省示范高中的舒城一中就招來了3位“回歸教師”。在該校副校長杜顯忠看來,“回歸教師”大多有一定教齡,經驗豐富。同時,由於是本地人,穩定性也更強。
記者了解到,舒城的“第三板斧”即“縣管校聘”,通過全縣統籌,把農村學校富余教師調劑至城區學校使用。眼下,這樣的“走教教師”有四五百名。
“‘三板斧’是我們應對教師‘結構性缺編’的積極嘗試。”李家應直言,不僅要“破題”,還要徹底“解題”,“接下來,舒城縣將繼續掄好‘三板斧’,同時優化農村學校布局,多措並舉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為縣域教學再上台階筑牢基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