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廬江:“小菜園”種出“大民生”

近期,廬江縣扎實推進安置小區配建“小菜園”工作,著力解決異地搬遷戶的“種菜難”問題,將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以民為本,變“堵”為“蔬”。面對搬遷安置群眾“無地種菜”“毀綠種菜”的問題,改變以往粗放式管理思維,主動為安置戶配建菜地,從源頭上解決群眾種菜需求。廬江縣在金牛鎮湖稍村率先試點,打造安置小區“便民小菜園”,並以點帶面、全縣推廣。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綜合考慮配建條件的基礎上,在7個鎮(街道、園區)共9個村(社區)的安置小區推開配建“小菜園”工作,受益安置群眾991戶。
因地制宜,盤活資源。廬江縣堅持“一村一策”,科學規劃,一方面充分利用鄰近安置小區的水毀土地、未開墾荒地、廠礦廢棄用地、老舊校舍等集體土地資源,採取回土夯實、就近平整等措施,恢復耕種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流轉安置小區周邊土地,統一投入資金進行規劃建設。“小菜園”選址位置堅持“三近”原則,即靠近安置小區、靠近溝渠水源、靠近村庄道路。截至目前全縣摸排適合建設“小菜園”的土地面積約65畝。
建立機制,保障長效。按照“政府主導、村級實施、農戶參與、物業管理”的模式,通過“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個方案”的“三個一”推進機制,做好“小菜園”配建到戶工作。堅持惠民利民導向,建立特殊關愛機制,對安置小區內有種菜需求和能力的特困供養戶、低保戶、脫貧戶、監測戶、殘疾人等減免全部租金,其他農戶收取一半租金。建立“小菜園”動態管理及進退出制度,充分尊重安置戶意願。建立“輪流園長”制度和“一支隊伍+一張公約+一項評比+一種氛圍”“四個一”的長效管護模式,增強黨員群眾共商互助意識,形成共治共享格局。
菜園到戶,暖心到戶,安置戶在屬於自己的一方“責任田”裡收獲了幸福,“小菜園”成為了一道靚麗的“民生風景線”。(吳孟、張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