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圖說安徽

淮北市烈山區:村裡有了“微工坊”

2023年12月12日09:1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12月2日,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南園村“親情”布鞋坊內,“淮北李氏布鞋制作技藝”傳承人李維斌正在裁剪鞋樣。記者 丁賢飛 攝

12月2日,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返鄉大學生正在直播銷售本地生產的艾草產品。記者 丁賢飛 攝

田野上,風兒吹動剛露頭的麥苗﹔村庄裡,人人在生產車間裡忙碌。12月2日,記者來到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一家家鄉村“微工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古饒鎮位於烈山區東南部,離市區較遠。“今年以來,古饒鎮堅持黨建引領,以強村富民為先導、以產業發展為重點,利用村閑置資源建設實體‘微工坊’,帶動企業增效、集體增富、農民增收。”烈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曉莉說,該鎮12個“微工坊”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1200余個,人均年增收3.6萬元以上。

“微”在靈活 家門口就業真方便

來到古饒鎮前嶺社區的安徽艾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門前“微工坊”3個字格外顯眼。

雖是周末,但生產車間內依然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們有的在卷艾條,有的在填艾草枕頭,還有的在包艾包。

50歲的劉書敏手腳麻利地拿出一張艾葉紙,攤開后放上艾絨,再將艾葉紙卷起,拿到機器旁切成段。嫻熟的動作如行雲流水,令人目不暇接。

“我住在旁邊的古饒新村,每天走路10分鐘就能到廠裡。”劉書敏說,像這樣的艾條,她每天可以做六七百支,收入自然也是不菲。

古饒鎮草廟村種植艾草歷史悠久。前幾年,當地人孫偉圍繞艾草做文章,與農民合作,在古饒鎮草廟村等地建起了7000多畝艾草種植基地。

“艾草不挑土地,河灘、房前屋后都可以種。”孫偉說,今年前11個月,公司僅艾草就賣了8000多噸,實現營業收入1600余萬元。

“鎮裡對原前嶺煤礦移交給地方的食堂進行改造,打造成了現在的‘微工坊’。”孫偉說,他的“微工坊”已吸納古饒鎮前嶺社區、新村社區、雙河村等地的100余人長期務工。

在古饒鎮黨委書記陳平生看來,“微工坊”的“微”不只是小的意思,還有靈活之意。

前幾天,古饒鎮半峭村的村民從廠裡領取了一批袋子和艾絨回家,在家把活干完,再集中送到廠裡按件計酬。

“在家上班真好,不耽誤照顧孩子,還能掙錢。”記者來到村民翟淑芳家時,她正在制作艾包。翟淑芳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可以制作1000多個艾包,收入30余元。

“為了適應村民的生活實際,鎮裡在居家就業上‘下功夫’。”陳平生告訴記者,針對高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當地“微工坊”企業將原材料和設備“搬”到村民家中,村民在家即可進行代加工,不再為工作地點遠、工作時間不靈活而煩惱。同時,建立“上門回收”機制,實現“分發-加工-回收”一條龍服務,暢通“微工坊”供需鏈和加工鏈。

“工”出匠心 每年2000雙布鞋“走”出去

古饒鎮南園村的“微工坊”的負責人叫李維斌。正午時分,陽光洒在李維斌成立的“親情”布鞋坊院內,溫暖而愜意。屋內,李維斌正在自家堂屋內帶領6位村民制作布鞋。

“冬季是布鞋銷售旺季,我們正根據市場訂單,加班加點趕制產品。”李維斌說,現在,布鞋制作已帶動300多名農村婦女就業。

李維斌的另一個身份,是淮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北李氏布鞋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經過30多道工藝制作出的布鞋,吸汗、透氣,穿起來很舒服!”他說,“微工坊”的“工”,體現的是一種匠心。

“親情”布鞋坊的每一雙鞋,都寄托著做鞋人的一片匠心。“納一雙鞋底,我需要花兩天的時間。”一位77歲的老大娘指著手中的鞋底告訴記者。

55歲的喬繼玲是一名绱鞋工,一天能绱好五六雙,每雙計酬15元。“我從11歲就跟著俺娘學制作布鞋,最擅長绱鞋,就是將鞋底和鞋幫按碼數大小配好后,採用手工明绱和反绱法,將鞋底和鞋幫用線繩绱在一起。”喬繼玲說。

李維斌告訴記者,“親情”布鞋坊立足老工藝的傳承與現代消費需求,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創新和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引進設計人才,制作出多款設計新穎、適合搭配漢服的仿古布鞋,深受市場歡迎。

如今的“親情”布鞋坊,每年僅傳統布鞋就銷售2000余雙。鞋賣得多了,銷售網絡也隨之擴大,布鞋坊的擴產面臨著場地的制約。

古饒鎮黨委、政府在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動為其排憂解難,在距李維斌家不遠的地方,建設了一棟標准化“工坊”。

想到春節前將搬進新的廠房,李維斌興奮不已。“採取‘非遺+文創+訂單’的模式,我將把淮北李氏布鞋制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帶動群眾實現務農、就業、持家‘三不誤’。”李維斌說。

“坊”產出圈 電商激活新動能

“這可都是我們草廟村純天然種植的艾草,手工加工好后的艾條、艾柱,賣到全國各地。”走進艾鄉農業的電商直播間,一股股濃郁的艾草香氣扑鼻而來,一名帶貨主播正在推介艾草產品。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微工坊”建在村裡,產品如何推廣銷售,如何保証源源不斷的訂單?

電商直播,正讓更多“微工坊”的產品“出圈”。

“之所以急著搬到新廠房,一是傳承非遺的迫切需要,二是電商需求的帶動。”李維斌說,借助網絡平台,鞋坊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要求,“客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私人定制。”

一個個“微工坊”,富裕了勤勞的農民,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俺村在艾鄉農業中佔股份5%,去年分紅6萬元。”草廟村黨總支負責人告訴記者。

古饒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鎮、村(社區)黨員干部利用親緣、地緣紐帶,帶頭找企業、引訂單,邀請關心支持家鄉建設的本土人才返鄉創業。目前,各村(社區)到蘇州、寧波等地考察13次,達成意向合作企業11家。同時,該鎮全面摸底種植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能工巧匠等“土專家”“田秀才”,納入鄉村振興人才庫,建立本土人才常態化培訓制度,努力挖掘培育本土優秀企業家。

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微工坊”有效盤活廢棄舊廠房、老學校等閑置資源。各村(社區)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對外租賃,每村年均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進一步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實施“黨建引領、村企合作、農戶參與”發展模式,“微工坊”有效破解企業缺工、剩余勞動力收入低等難題,變“富余勞力”為“富裕動力”。(丁賢飛 吳永生)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