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政在行動

合肥水稻收割完成近八成 秋糧收獲接近尾聲

2023年11月03日09:12 | 來源:合肥在線-合肥晚報
小字號

當前,農業生產進入秋收、秋種、秋管重要時期。在合肥廣袤的農村,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合肥市秋收糧食面積544萬畝,長勢好於常年,豐收有保障。截至11月2日,水稻收割面積達390萬畝,完成78.6%﹔玉米、大豆、雜糧薯類收獲結束。

秋收入尾,顆粒歸倉

11月2日上午10時許,在蜀山區小廟鎮梔樹村,3台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中來回馳騁。

“我今年種植了350畝水稻,這幾天收割機每天工作10個小時,明天晚上就能全部收割完成。”種糧大戶黃繼順告訴記者。

今年,黃繼順種植的是荃優523水稻,相比去年種植的水稻品種,荃優523水稻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更強,今年水稻畝產預計能達到1300斤以上。

黃繼順說,今年種植的水稻屬於訂單農業,完全不愁銷路,我們和長豐縣一家公司簽訂了協議,他們提供水稻種子,水稻收割后直接運到公司。

“全鎮4萬余畝水稻收割已近尾聲,預計總產量將達到2.12萬噸,產值5800萬元,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小廟鎮農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蜀山區不僅耕種面積較去年增加了1100余畝,畝均產量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蜀山區秋收工作已經持續了近10天。650台次的收割機開足馬力,搶抓晴好天氣應收盡收,確保顆粒歸倉。

在巢湖市中垾鎮,和兵家庭農場約4000畝水稻喜獲豐收,4台收割機在田間忙碌作業。“今年雨水充沛,水稻畝產能達到1300斤左右。”農場負責人劉和兵說。

今年,巢湖市水稻種植面積約70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達40萬噸。巢湖市農業農村局已組織1600多台聯合收割機,幫助農戶緊抓晴好天氣進行搶收。

谷草兼用,一種雙收

10月26日,位於合肥市廬江縣台創園園區內的連河村,5台收割機在連片的脆稈水稻田作業正酣。廬江縣,這個脆稈水稻全國最大種植區迎來了它的豐收時刻。

脆稈水稻不僅產量高,而且“秸稈變脆、脆而不倒”,既有助於秸稈還田,又可以作為羊牛等青貯飼料。畝產1300斤稻谷,加上畝產1.4噸的脆稈(飼料),兩項產量指標,一稻兩收、雙份收入讓種植戶們點頭稱好。

現場專家抽取一根秸稈,掰斷后嘗了一口:“秸稈的甜味,相信它的飼口性也好,運到養殖場可以直接作為飼料使用。”

“科脆粳1號”是荃銀高科聯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利用“理想”脆稈基因,育成並通過審定的水稻高產優質新品種。

脆稈水稻推行四年來,荃銀高科在安徽省域13個試驗點示范種植,品種表現優良,脆稈青貯粗飼料飼喂效果好,深受種植戶和養殖戶一致肯定。

經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檢測,報告顯示,脆稈水稻秸稈青貯后可溶性糖和澱粉含量比普通秸稈高,洗滌纖維含量降低,顯示出更好的營養價值和飼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脆稈水稻收割現場,通過收割機器加裝附屬裝置尾箱,解決了秸稈收割不落地的難題。

“在收割機后面加裝尾箱裝置,是公司脆稈水稻團隊在借鑒國內外同類型收割機后,結合實際情況,經過多次論証的產物。”荃銀高科荃優水稻青貯事業部負責人介紹說。

秋糧長勢,好於常年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全市秋糧作物面積達544萬畝。其中,一季稻442萬畝、雙季晚稻54萬畝、玉米23萬畝、大豆19萬畝、雜糧薯類6萬畝。截至11月2日,水稻收割面積達390萬畝,完成78.6%﹔玉米、大豆、雜糧薯類收獲結束。據初步統計,今年秋糧長勢好於常年,單產提高,豐收有保障。

自9月中下旬,全市8638台收獲機械、1718台烘干機械、31個跨區作業接待站、19個農機維修流動服務隊即處於臨戰狀態。尤其今年秋收總結小麥午收經驗教訓,全市首次組建69個農機抗災搶收應急服務隊並已簽訂“責任狀”,成為奮戰在搶收一線的“主力軍”。

“下一步我市將切實抓好秋糧顆粒歸倉,小麥、油菜擴種和稻油輪作項目,糧油單產提升等任務落實,為明年糧油豐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 記者 周洪/文 高博/攝 通訊員 雨靜 三虎 陳群 亭亭 袁琳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