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游儀

安徽宣城市績溪縣仁裡村

古韻猶存 喚醒鄉愁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3年10月04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4日 第 07 版)

仁裡村外景。 唐祖懷攝

  凌晨4點,天還沒亮,裊裊炊煙,從安徽宣城績溪縣瀛洲鎮仁裡村一幢古民居升騰起來。程紅霞守在灶邊,一邊倒水,一邊和面,待得軟硬適中,隨即用力搓揉面團。爐火上,陣陣酒釀香味襲來,掀開蒸籠一瞧,酒釀元包露了出來,玉雪可愛。

  青磚黛瓦馬頭牆,天井浮雕冬瓜梁。土灶、鐵鍋,木凳、圓桌,兩層小樓朴素雅致,中間庭院草木繁茂。古民居裡開上農家樂,村民程紅霞是頭一個。56歲的她,在這幢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徽派建筑裡住了大半輩子,農家樂也開了10多個年頭。

  “廳堂能擺3桌,還有3個包間,菜是地裡摘的,雞是自家養的,新鮮得緊。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生意好的時候,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元包蒸熟后,閑不下來的程紅霞抓起一把稻谷,順手撒向雞窩,臉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仁裡是個傳統村落。山環水抱,登源河繞村而過,翹角飛檐,古建筑錯落有致。自西門入,踏上青石板路,三街四門十八巷巧妙排布。穿行其間,古門樓、古牌坊、古祠堂,一個接著一個。

  傳統古建,時間一長,風雨侵蝕,難免老化。“老房子,木結構,屋頂漏雨、白蟻啃噬,幾乎每年都得維修。”仁裡村黨總支書記程子維說,從古民居到古水口,從古井到古樹,針對全村68處古建,依托政府資金,分類開展了搶救性修繕、保護性修繕和開發利用性修繕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古路1400米、馬頭牆2300平方米,修繕古民居12幢。

  古民居開辦農家樂,就是當地保護性利用古建筑的一種形式。在程紅霞看來,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改造成農家樂,既能增收,還能讓古民居煥發新生。於是,陡直的木梯變得平緩寬闊、白蟻啃過的木板翻新打磨……游客在此品嘗徽菜的同時,也能品味鄉愁。

  走出農家小院,沿小巷漫步,不一會兒,又一處民居映入眼帘。拾級而上,假山翠竹,木雕花窗。仔細一瞧,竟是一家民宿。“今年4月開業,暑期生意不錯,客人大多來自長三角。”負責人姚海麗說,我看中當地環境和古建特色,找村裡幫忙協調,把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民宿設計,也有特色。總體保留徽風皖韻,房間卻是輕快明亮,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在這裡實現結合。姚海麗坦言,一開始,看到斑駁牆面,也曾考慮刷上一層新漆,轉念一想,“古建筑的每處痕跡都有故事,想必有的住客也會願意探尋歷史。”

  為了喚醒沉睡資源,近年來,仁裡村以古民居入股,盤活村內閑置資產,著力打造民宿。“游客來了,既有地方吃飯,還能在古民居裡住,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30萬元。”程子維笑著說。

  說話間,遠處傳來陣陣歌聲,循著歌聲往裡走,來到村中下祠堂。一群老人身穿綠衣裳,腳踩繡花鞋,載歌載舞,唱響仁裡民歌。程吉女是仁裡老年演出隊的一員,83歲的她,常和村民來祠堂排練、演出。而仁裡民歌作為徽州民謠的一種,被列入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依托古村落保護項目,2017年,仁裡下祠堂得以修繕。漏雨的屋頂,取下瓦片,新做防水﹔蛀壞的梁木,一一復刻,全部換新。歷時8個多月,祠堂煥然一新,程吉女有了排練歌謠的好去處,游客們也可以在這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除表演外,祠堂裡頭,師生還會來這研學。“這兒有徽派建筑,也有書院文化,我們會請本地鄉賢授課,學生們興趣十足。”程子維說。

  眼下,績溪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二期建設項目即將啟動,涉及古建修繕、三線下地和兩側房屋徽派立面改造等。最近,村裡將打造非遺展示館,建成后,供游客體驗徽墨制作的徽墨坊也有了新去處。從村集體資產入股,到流轉土地建水鄉體驗園,在保護古建的基礎上,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仁裡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

  版式設計:張芳曼

(責編:蘇恆、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