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緣何都選擇扎根蕪湖灣沚鄉村?
40歲的馬榮花,老家在河北邯鄲﹔33歲的蘇道朴,來自山東聊城﹔26歲的李佳樂,老家更遠,在千裡之外的內蒙……
他們年齡不同、出生地也不同,卻都以“新農人”的身份扎根在蕪湖市灣沚區的花橋鎮,用“志同道合”來形容他們,再貼切不過。馬榮花認為,是因為對農業前景的看好,更是因為對農業有著一腔熱情和情懷。
從灣沚區花橋鎮鎮政府出發。驅車大約20分鐘,一棟棟連片大棚便出現在眼前,這裡就是馬榮花蔬菜專業合作社所在地。
馬榮花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大學時學的是植保,畢業后干的是畜牧業,現在又種起了盆栽蔬菜,對於馬榮花來說,哪一行都不離一個“農”字。其實大學期間,她就常常跟在老師后面搞育種,在農場的時間比在教室都多。
身為灣沚的媳婦,馬榮花向來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2010年,當時隻有28歲的她來到花橋鎮,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了創業。
當思想的漣漪在心中翻涌,涓涓細流演變為澎湃浪潮,創業的決心便無法被阻擋。“那幾年正值創業熱潮,尤其在外摸爬滾打幾年后,總是找不到歸屬感,回到婆家創業的想法反倒更加強烈。”馬榮花直言道。
興許是出生在北方,性子深處就有一股韌勁,就這樣,在外打拼多年的馬榮花,回到農村,重新成為一名農民。
“現在主打盆栽蔬菜,不用長地裡,用的都是營養土。”在大棚裡,馬榮花如數家珍地介紹起自己的“看家菜”。
“盆栽菜不用施肥,大棚四周有防虫網、粘虫板,也無需噴藥,和普通大田蔬菜相比,是既綠色又環保。”馬榮花說,生長周期也比大田種植要短,夏天20來天,即便是冬天也隻需要個把月。
前年拔地而起的6000平米大棚,一直是馬榮花的得意之作,“搭配自動卷膜器、自動噴灌管網,裡面的田埂鋪的都是水泥預制板,踩高跟鞋照樣下田。”
走向農村的理由有很多,職業方向能和興趣聯系在一起,是幸運的。
蘇道朴就是其中之一。在合作社,蘇道朴主要負責盆栽蔬菜的技術。見到他時,正半蹲在大棚裡,忙著指導農民在營養土上鋪種子線。“我們用專業的設備把種子均勻地裹在線裡,鋪種子線就相當於播撒種子,這樣不僅不浪費一粒種子,還能做到間距勻稱,井井有條。”
蘇道朴在合作社主要負責盆栽蔬菜技術。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農業雖是傳統產業,可在蘇道朴心裡,這裡頭大有學問,門道也是不少,有時看似熟悉的勞作模式,想要提升效率卻未必容易。
“初衷就是讓農業種植也能標准化、工廠化。”蘇道朴說,正是基於農業設備和科技的加持,也是得益於技術的創新,讓我們對不同品類的盆栽蔬菜有了精准把控,“豌豆苗15天、快菜25天、紫油菜31天……”對於各類蔬菜的生長周期,蘇道朴比任何人都了解。
“因為熱愛而奔赴,在選擇學農的時候,我就明白做農業要靠情懷。”馬榮花說,好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並肩。
李佳樂在鏡頭面前展示林下散養土雞蛋。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隨著事業步入正軌,馬榮花也逐漸擴大自己的合作社規模,尤其在銷售端,開始嘗試電商經濟,李佳樂成了她在電商領域的拓荒者。
在另一個大棚裡,盡管外頭下著小雨,李佳樂依舊忙著電商直播。“感謝家人們的關注和點贊。”“家人們有喜歡的可以放心去拍。”“我們出售的是正宗的林下散養土雞蛋,而且是初生蛋。”……
還未鑽進大棚,就看見李佳樂蹲在地上,對著手機鏡頭,忙得是不亦樂乎。
“電商平台剛剛上線,目前還處在測試階段,因為才起步,所以更多的是吸引粉絲,打響口碑。”李佳樂說,拍短視頻、編寫文案、線上直播,一樣都少不了,邊學邊實踐,幾天下來效果還不錯,每天都有上百單的銷售。
新農人、新田地、新未來。
馬榮花、蘇道朴、李佳樂只是眾多“新農人”中的一員,他們從躬身學習,到掌握農業要領,再到成為農業生產的“帶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嶄新活力。
對他們而言,歸田不必卸甲,個個身懷技能,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互助,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田野,將所思所學實踐於鄉村,耕耘著屬於自己的田園牧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