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和縣:“藍天”故事多

2023年09月07日11:2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近日,和縣藍天救援隊隊長翁聖權接到一通求助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急促而懇切:“請你們幫幫我!我奶奶中午出門后就一直沒回來。”救援分秒必爭,隊員迅速集結趕往村裡,調取監控,根據其大致運動軌跡,在村周邊一公裡范圍內仔細搜尋,歷經五個多小時,終於將老人找到。這是“藍天”的第183次救援,而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段故事。

“老兵”煥發青春

7月的牛屯河上,30多條龍舟奮楫爭先,選手們吆喝著整齊劃一的口號,有力地揮動著船槳。船槳揚起碧波,一條條龍舟在寬闊的水面上“箭”一般射出。為保障賽事安全,主辦方邀來24名“安全保障員”——藍天救援隊隊員,搭乘皮劃艇,分組駐扎在河岸邊每隔400米設置的點位上,及時救援落水的龍舟手。

“2號點又有龍舟側翻了。”隊長翁聖權手持對講機指揮隊員即刻出動。一分鐘內,隊員們劃著皮劃艇趕到側翻龍舟附近,將繩子和救生圈扔給落水的龍舟手。這時,另一名龍舟手在水中扑騰,手腳拼命掙扎,隊員張安瑤眼疾手快,一個猛子扎進水中,游到他身邊,從背后將人抄起扛在肩頭救上岸。“一天救30多人。”張安瑤說,“比賽時龍舟速度快,龍舟側翻、人員落水經常發生。龍舟選手都穿著定制的服裝,沒穿救生衣,而且有的年紀較大、不會游泳,隻有及時救援,才能保証比賽萬無一失。”

同隊長一樣,張安瑤是一名退伍軍人,經過12天108個小時的水面暴晒,被晒得黝黑,因長時間穿著厚厚的浮力馬甲,身上起了大片濕疹。作為2020年7月第一批入隊的“老隊員”,張安瑤笑言:“干救援就像打仗,免不了有苦活、累活。一開始想加入‘藍天’做點好事,現在救人成了習慣,能發揮退伍老兵的余熱,挺好!”

像張安瑤這樣加入“藍天”的退伍軍人有15名,他們曾在雲南、浙江、新疆、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服役,如今是“藍天”的中堅力量。“有紀律、講團結,是我們隊的風格,也因為大家是退伍軍人,救援時,有種並肩作戰的感覺。”翁聖權自豪地說。在此次龍舟賽的安全保障期間,隊裡的退伍軍人們紛紛出動,指揮、拖船、救人,大家有條不紊、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比賽中無一名龍舟手因溺水傷亡,“藍天”也因此獲得主辦方頒發的紀念章。

巾幗不讓須眉

“在救援任務面前,沒有性別之分。”藍天救援隊的公共安全與應急救援潛水員朱曉慧如是說。從最初的深潛員,到后來的水下打撈員,她展現出過硬的救援本領,讓男隊員們都刮目相看。7月14日,滁州市藍天救援隊聯系和縣藍天救援隊,請求調派隊員協助幫忙,將墜落河中的小轎車打撈上來。“說是一條河,其實是個廢棄的水庫,裡面有很多生活垃圾,水體發黑發臭。”朱曉慧說。

盡管如此,她還是早早穿上潛水服,帶上潛水裝備,與潛伴一同入水。潛得越深,水下的光線越暗,水溫也從溫熱變為冰冷。下潛5米時,朱曉慧開始有些許胸悶、頭暈,眼前一片黑暗,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水溫相差很大,想判斷墜落小轎車的位置,隻能靠右手在周圍摸索,左手拉著信號繩與岸上的信繩員交流。經過不斷摸索,她確定好小轎車的位置,並將繩索固定在汽車上,協同岸上人員順利將車打撈上來。

高壓、黑暗、低溫、缺氧,潛水救援常常伴隨著意想不到的危險,潛水者也須克服內心的恐懼。“說不害怕是假的,尤其是潛下去什麼都看不見。”朱曉慧說,“但完成一次救援,盡自己的能力做點好事感到很快樂,這是用言語難以表達的,也是別人體會不到的。”

除了潛水,面對防汛、尋人等任務,女隊員也毫不遜色。三年前,和縣遭遇洪澇災害。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翁聖權召集了20多名隊員,前往汛情最為緊迫的河埂上防汛、巡邏,堵決口、打樁、扛沙包,沒日沒夜地奮戰在防汛救災一線。在沙袋不夠、鐵鍬緊缺時,隊裡的女同志用雙手扒土裝進麻袋。雙手插進沙土裡,指甲被小石子硌得生疼,衣服也被雨水淋濕。“一身泥一身汗水,感覺很冷。但看到扛沙包的軍人最小的隻有18歲,我們也顧不上自己了,心疼他們,恨不得多做點什麼。”隊裡的女隊員感觸良多。

從普通人到“救援精兵”

穿上這身藍色隊服,他們是藍天救援隊﹔脫下這身藍色隊服,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有本職工作。自2009年退伍,翁聖權在廠裡上過班,做過保安、快遞員,當過搬運工、外賣員。“我就是個平凡的80后,扔到大街上撿不出來的那種。”翁聖權這樣評價自己。

盡管是普通人,但翁聖權總想帶著隊員們做些不普通的事。隊伍成立3年來,他學會28種打結方式,有CPR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術傍身,獲得省紅十字會救護員証,操作船體、使用聲吶、搭建繩橋、野外生存、深潛打撈等通通不在話下,他將自己鍛造成一名“救援精兵”,“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也成了身懷“絕技”的救援高手。

隊裡的安全員黃森是一名電工,來“藍天”前,他的救援知識一片空白﹔來“藍天”后,他跟著隊長學習救援技術,參加專業培訓,為隊員們的安全“保駕護航”。長年累月的帶電作業經驗,讓黃森養成了細致、謹慎的性格。在他看來,電工的活兒與救援異曲同工,都要心細如發,用精湛的技術完成任務。“救援不是以命換命,隻有技術精了,才能既保証他人的安全,又保障自己的安危。”黃森說。

隊員潛水時,黃森是潛水員的信繩員,一邊仔細觀察水域情況,一邊通過信繩信號與潛水員溝通,提醒潛水員避開危險水域等﹔隊員利用繩索攀爬時,他是錨點搭建員,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應在何處、以何種方式搭建錨點……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其實承載了眾人的安危,一旦安全員判斷失誤或者信號傳遞不及時,不僅會導致救援失敗,還會置隊友於險境。為了讓救援知識爛熟於心,多年未拿起書本的黃森仔細翻看救援書籍,將《國際搜救與應急指南》《應急救援員》等擺放在案頭,以便隨時翻閱。

跟黃森一樣,45名隊員加入“藍天”前都是對救援知識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他們中有老師、開鎖匠、餐飲店老板、企業職工、一線工人等,但來到“藍天”后,他們成了“救援精兵”,掌握了水域救援、山地救援、地震救援、尋人救援、醫學急救等方方面面的救援技術。“一旦有任務,就放下手上的活趕過來,人命關天,救援第一。”這已成為隊員們的共識。

截至目前,“藍天”已收到救助對象送來的53面錦旗,“藍天”的故事仍在繼續。(鄭穎)

(責編:范曉琳、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